這是一場讓我既充滿期待又有些猶豫的音樂會。期待,是因為如今的郎朗已譽滿全球,他的實力無須懷疑,有那么多的世界一流樂團與他合作,甚至競相邀請他,即為明證;猶豫,是因為我從未聽過他的現場音樂會,對他的印象僅限于唱片和電視。也曾聽到一些對郎朗的非議,包括商業化的包裝、演奏時夸張的肢體語言,等等。不過,我最終還是決定去大劇院聆賞郎朗與艾森巴赫領銜的巴黎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當音樂會上半場郎朗彈完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全場持續掀起鼓掌歡呼的聲浪時,就意味著音樂會成功了,郎朗的優異表現徹底征服了所有的聽眾。須知,貝多芬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兼有古典主義的規范與浪漫主義的激情,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并非易事。郎朗彈得非常出色。曾有人批評他的演奏過于外露,缺乏內涵。但只要聽過10月28日晚郎朗對貝多芬“四鋼”第一第二樂章的處理,這種看法也許會改變。尤其是第二樂章,他的觸鍵是那樣輕柔,音色是那樣細膩優美,營造出真摯溫柔的意境,與樂隊奏出的那個泰山壓頂般恐怖的斷音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進入第三樂章回旋曲之后,郎朗的演奏則變為他慣有的熱情奔放,音色華麗而干凈,在音樂情緒的表達上激情飽滿,又多了一份他過去少有的恰到好處的節制,在感性與理智之間達到了平衡,開始顯示出一個趨向成熟的世界級演奏家的風范。
自然,郎朗演出的成功,和恩師艾森巴赫指揮巴黎管弦樂團與他極其默契的配合密不可分。當郎朗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加演返場曲――李斯特根據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愛之死》改編的鋼琴曲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艾森巴赫輕輕走到舞臺邊門旁,佇立在那里,與全場聽眾一起靜靜享受著他的愛徒對《愛之死》激情澎湃的演繹。
如果說,音樂會的上半場是“郎朗時間”,那么下半場毫無疑問屬于“艾森巴赫時刻”。
艾森巴赫在上海已是第三次亮相了。第一次,他率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登陸上海,可以說是驚艷開篇,讓申城樂迷從此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第二次他攜巴黎管弦樂團而來,以兀立不動僅憑光頭鷹目指揮拉威爾的《波萊羅》,讓上海樂迷驚嘆于他的特立獨行;那么,這第三次出場他又有什么別出心裁之舉呢?果然,當馬勒《第一交響曲》(“巨人”)的音樂響起,只聽從遠處傳來小號吹奏的森林號角音調,卻聞其聲未見其人,少頃,三位小號手從舞臺邊門躡手躡腳走出坐到座位上,聽眾才恍然大悟,艾森巴赫是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刻意制造出遠方森林的效果,讓聽眾來感受。
不過,與樂團對馬勒《第一交響曲》出色的發揮相比,這只是花邊的點綴。在艾森巴赫時而剛勁有力、時而溫情脈脈的指揮下,巴黎管弦樂團將馬勒這部早期交響力作所蘊含的青春的歡樂、田園的風情、世俗的反諷、未來的禮贊,闡釋得絢麗多彩,精彩無比。我們再次領略了該團享譽世界的弦樂與木管的不凡實力,而且在艾森巴赫的調教下,巴黎管弦樂團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還多了幾分德奧樂團特有的扎實凝重。末樂章的尾聲,樂隊全奏,銅管齊鳴,那雷霆萬鈞之勢中的輝煌燦爛,直懾人心!
當音樂會上半場郎朗彈完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全場持續掀起鼓掌歡呼的聲浪時,就意味著音樂會成功了,郎朗的優異表現徹底征服了所有的聽眾。須知,貝多芬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兼有古典主義的規范與浪漫主義的激情,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并非易事。郎朗彈得非常出色。曾有人批評他的演奏過于外露,缺乏內涵。但只要聽過10月28日晚郎朗對貝多芬“四鋼”第一第二樂章的處理,這種看法也許會改變。尤其是第二樂章,他的觸鍵是那樣輕柔,音色是那樣細膩優美,營造出真摯溫柔的意境,與樂隊奏出的那個泰山壓頂般恐怖的斷音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進入第三樂章回旋曲之后,郎朗的演奏則變為他慣有的熱情奔放,音色華麗而干凈,在音樂情緒的表達上激情飽滿,又多了一份他過去少有的恰到好處的節制,在感性與理智之間達到了平衡,開始顯示出一個趨向成熟的世界級演奏家的風范。
自然,郎朗演出的成功,和恩師艾森巴赫指揮巴黎管弦樂團與他極其默契的配合密不可分。當郎朗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加演返場曲――李斯特根據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愛之死》改編的鋼琴曲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艾森巴赫輕輕走到舞臺邊門旁,佇立在那里,與全場聽眾一起靜靜享受著他的愛徒對《愛之死》激情澎湃的演繹。
如果說,音樂會的上半場是“郎朗時間”,那么下半場毫無疑問屬于“艾森巴赫時刻”。
艾森巴赫在上海已是第三次亮相了。第一次,他率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登陸上海,可以說是驚艷開篇,讓申城樂迷從此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第二次他攜巴黎管弦樂團而來,以兀立不動僅憑光頭鷹目指揮拉威爾的《波萊羅》,讓上海樂迷驚嘆于他的特立獨行;那么,這第三次出場他又有什么別出心裁之舉呢?果然,當馬勒《第一交響曲》(“巨人”)的音樂響起,只聽從遠處傳來小號吹奏的森林號角音調,卻聞其聲未見其人,少頃,三位小號手從舞臺邊門躡手躡腳走出坐到座位上,聽眾才恍然大悟,艾森巴赫是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刻意制造出遠方森林的效果,讓聽眾來感受。
不過,與樂團對馬勒《第一交響曲》出色的發揮相比,這只是花邊的點綴。在艾森巴赫時而剛勁有力、時而溫情脈脈的指揮下,巴黎管弦樂團將馬勒這部早期交響力作所蘊含的青春的歡樂、田園的風情、世俗的反諷、未來的禮贊,闡釋得絢麗多彩,精彩無比。我們再次領略了該團享譽世界的弦樂與木管的不凡實力,而且在艾森巴赫的調教下,巴黎管弦樂團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還多了幾分德奧樂團特有的扎實凝重。末樂章的尾聲,樂隊全奏,銅管齊鳴,那雷霆萬鈞之勢中的輝煌燦爛,直懾人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