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的廣東音樂演出,多次跳過國內國際的龍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訪過美加和港澳;1999年,臺城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音樂之鄉”;2006年,廣東音樂入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廣州市和臺山市共同擁有……臺山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
說到廣東音樂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說臺山的“八音班”。在高度現代化的進程中,舊時民間的“八音班”現在怎樣了?
今年元旦前的一天下午,臺城街頭,八個樂手跟著一頂花轎,邊走邊演奏著《得勝令》、《一錠金》等歡天喜地的廣東音樂和牌子曲,和新郎一起去接新娘―――沿途圍觀的男女老少,不僅被新人的洋洋喜氣所感染,無意間又受到了一回特色音樂文化的熏陶。
那八個樂手組成的演奏組合,叫作“八音班”,臺山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和“八音班”大有關系,如今,當地更以一系列舉措,全力擦亮廣東音樂這個傳統文化品牌。
鑼鼓八音三百年 如今樂社百多個
中國曲協會員、原臺山市文聯常務副主席李劍昌,以及參加了元旦那天接新娘八音班演奏的臺山廣東音樂團副團長李道強說,學術界認為,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前身和載體。“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絲、木、匏、竹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音樂之總稱。臺山的八音班,又叫鑼鼓架,實際上是鑼鼓八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木制成一個轎形的音柜,中間放著掌板用的木魚、沙鼓等敲擊樂。過去純演奏樂曲時,一般配備掌板一人,鈸、鑼共一人,二仔(小胡琴)一人,椰胡一人,三弦或月琴一人,笛子兼嗩吶一人。臺山成了僑鄉之后,又吸收了薩克斯風、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形成了當地的特色并為廣東音樂的演奏發展作了貢獻。
據介紹,最初的八音班,多是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臺山屬廣州白話語系范疇,這些民間小調也被人們稱為廣東音樂。粵劇從官話改用白話演唱之后,以及僑資的注入,加快了八音班演奏樂曲和演唱戲曲結合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八音班的活動內容已與廣東音樂、粵劇、曲藝融為一體,功能也由單一性擴展到多功能性,因而大多改稱樂社、曲藝社等名,群眾在紅白二事或慶典等活動中請八音班演奏,更是臺山的傳統民俗。建國前,據不完全統計,臺山有樂社、曲藝社等66個,目前,全市共有廣東音樂組織120多個。
八音班里出大師 高胡人才臺山多
在臺山采訪的第二天,路過臺城人工湖畔時,見一個私伙局在水邊蔭下開局,奏的是廣東音樂經典名曲《娛樂升平》。原臺山市文化館長譚光輝等人介紹說,這首名曲是被稱為廣東音樂奠基人之一和一代宗師的臺山市端芬鎮那呂村人丘鶴儔寫的。
1880年出生的丘鶴儔13歲就加入了村里的八音班,并由此走上了畢生致力廣東音樂之路。丘鶴儔后來旅居香港,以講授廣東音樂為生,編輯出版了《弦歌必讀》、《國樂新聲》、《琴學新編》等粵樂專著,對廣東音樂的普及、理論提升和樂譜的流傳,作了重大貢獻。
另一位對廣東音樂作出重大貢獻的是1910年出生于臺山端芬鎮龍塘村的著名演奏家劉天一,他把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高胡,發展成了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
除了丘鶴儔和劉天一,臺山還涌現和輸出了大批廣東音樂人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東省100多個專業文藝團體中,都有臺山人當音樂演奏員。臺山一直是星海音樂學院高胡專業的重點生源地區,就連教出了演奏家余其偉等弟子的該院著名高胡教授黃日進,小時候也在家鄉臺山受過廣東音樂的熏陶。
師傅傳藝學生哥 業余高手組樂團
臺山文化主管部門深切地認識到: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民間,要通過發展民間活動來傳承和弘揚廣東音樂。
30年前,臺山一些擅長演奏廣東音樂的老師傅,以臺城青少年宮和臺城二小為陣地成立了少兒廣東音樂演奏團,至今共有1000多名小學生參加了培訓,其中20多人成了專業樂手或演員。2007年6月8日,一塊“廣東音樂中學傳承基地”的金色牌匾,掛進了臺山李樹芬紀念中學,同時組建了一個由60名學生參與的廣東音樂團。這一天,臺山有四個廣東音樂傳承基地掛牌。
1989年以來,兩年一屆的臺山藝術節,每屆都有廣東音樂專場表演賽。1994年,臺山市成立了廣東第一個粵樂研究會,不定期地出版《粵樂研究》、《寧城演唱》,著力從理論角度對臺山的廣東音樂進行總結和提升。集納了40多位業余演奏高手的臺山廣東音樂團,也于前年問世。此外,當地還在籌備成立臺山廣東音樂研究會和臺山廣東音樂數據庫。
娶嫁慶典請樂隊 行情看漲市場旺
民間文化藝術,光是搶救和保護仍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市場培養造血功能。
近些年來,臺山娶嫁、祝壽、慶典、華僑同胞招待父老鄉親等活動,重新興起請樂社、曲藝社等作演奏,酬金也逐年看漲,價碼由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漲到了1500元,目前最高的逾2000元。2008年春節尚未到,三八鎮一位將要回鄉過年的金山阿伯就已通過越洋電話,預訂了“新鳳鳴”到他的鄉下演出。
市場帶動了發展,僅端芬鎮,就涌現了13個樂社、曲藝社。臺山的許多樂社、曲藝社,門口都掛出了“承辦娶嫁、祝壽、慶典”等活動的牌子。不少臺山業余樂手,還“文化輸出”到深圳、東莞、珠海、廣州等地,為港澳及當地來開局、錄音的粵曲發燒友做伴奏,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做此“營生”,好光景時,頭架(高胡)每月約有四至五千元收入,一般也有2000多元。
海外鄉親做紐帶 音樂專家說栽花
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的臺山,境外人口130多萬,廣東音樂,成了臺山聯結海內外鄉親的一條文化紐帶。臺山許多八音班、樂社、曲藝社的樂器、活動設施和經費,都是華僑同胞捐贈的,他們還把廣東音樂帶到世界各地,光舊金山、紐約兩市,臺山華僑就開有十多個廣東音樂社。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音樂客座教授、原廣東音樂曲藝團團長盧慶文說,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形成濃郁的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要與市場相結合。臺山的不少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星海音樂學院著名高胡教授黃日進認為,臺山要珍惜前人在廣東音樂方面的成就,不斷續寫新的輝煌。
說到廣東音樂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說臺山的“八音班”。在高度現代化的進程中,舊時民間的“八音班”現在怎樣了?
今年元旦前的一天下午,臺城街頭,八個樂手跟著一頂花轎,邊走邊演奏著《得勝令》、《一錠金》等歡天喜地的廣東音樂和牌子曲,和新郎一起去接新娘―――沿途圍觀的男女老少,不僅被新人的洋洋喜氣所感染,無意間又受到了一回特色音樂文化的熏陶。
那八個樂手組成的演奏組合,叫作“八音班”,臺山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和“八音班”大有關系,如今,當地更以一系列舉措,全力擦亮廣東音樂這個傳統文化品牌。
鑼鼓八音三百年 如今樂社百多個
中國曲協會員、原臺山市文聯常務副主席李劍昌,以及參加了元旦那天接新娘八音班演奏的臺山廣東音樂團副團長李道強說,學術界認為,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前身和載體。“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絲、木、匏、竹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音樂之總稱。臺山的八音班,又叫鑼鼓架,實際上是鑼鼓八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木制成一個轎形的音柜,中間放著掌板用的木魚、沙鼓等敲擊樂。過去純演奏樂曲時,一般配備掌板一人,鈸、鑼共一人,二仔(小胡琴)一人,椰胡一人,三弦或月琴一人,笛子兼嗩吶一人。臺山成了僑鄉之后,又吸收了薩克斯風、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形成了當地的特色并為廣東音樂的演奏發展作了貢獻。
據介紹,最初的八音班,多是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臺山屬廣州白話語系范疇,這些民間小調也被人們稱為廣東音樂。粵劇從官話改用白話演唱之后,以及僑資的注入,加快了八音班演奏樂曲和演唱戲曲結合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八音班的活動內容已與廣東音樂、粵劇、曲藝融為一體,功能也由單一性擴展到多功能性,因而大多改稱樂社、曲藝社等名,群眾在紅白二事或慶典等活動中請八音班演奏,更是臺山的傳統民俗。建國前,據不完全統計,臺山有樂社、曲藝社等66個,目前,全市共有廣東音樂組織120多個。
八音班里出大師 高胡人才臺山多
在臺山采訪的第二天,路過臺城人工湖畔時,見一個私伙局在水邊蔭下開局,奏的是廣東音樂經典名曲《娛樂升平》。原臺山市文化館長譚光輝等人介紹說,這首名曲是被稱為廣東音樂奠基人之一和一代宗師的臺山市端芬鎮那呂村人丘鶴儔寫的。
1880年出生的丘鶴儔13歲就加入了村里的八音班,并由此走上了畢生致力廣東音樂之路。丘鶴儔后來旅居香港,以講授廣東音樂為生,編輯出版了《弦歌必讀》、《國樂新聲》、《琴學新編》等粵樂專著,對廣東音樂的普及、理論提升和樂譜的流傳,作了重大貢獻。
另一位對廣東音樂作出重大貢獻的是1910年出生于臺山端芬鎮龍塘村的著名演奏家劉天一,他把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高胡,發展成了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
除了丘鶴儔和劉天一,臺山還涌現和輸出了大批廣東音樂人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東省100多個專業文藝團體中,都有臺山人當音樂演奏員。臺山一直是星海音樂學院高胡專業的重點生源地區,就連教出了演奏家余其偉等弟子的該院著名高胡教授黃日進,小時候也在家鄉臺山受過廣東音樂的熏陶。
師傅傳藝學生哥 業余高手組樂團
臺山文化主管部門深切地認識到: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民間,要通過發展民間活動來傳承和弘揚廣東音樂。
30年前,臺山一些擅長演奏廣東音樂的老師傅,以臺城青少年宮和臺城二小為陣地成立了少兒廣東音樂演奏團,至今共有1000多名小學生參加了培訓,其中20多人成了專業樂手或演員。2007年6月8日,一塊“廣東音樂中學傳承基地”的金色牌匾,掛進了臺山李樹芬紀念中學,同時組建了一個由60名學生參與的廣東音樂團。這一天,臺山有四個廣東音樂傳承基地掛牌。
1989年以來,兩年一屆的臺山藝術節,每屆都有廣東音樂專場表演賽。1994年,臺山市成立了廣東第一個粵樂研究會,不定期地出版《粵樂研究》、《寧城演唱》,著力從理論角度對臺山的廣東音樂進行總結和提升。集納了40多位業余演奏高手的臺山廣東音樂團,也于前年問世。此外,當地還在籌備成立臺山廣東音樂研究會和臺山廣東音樂數據庫。
娶嫁慶典請樂隊 行情看漲市場旺
民間文化藝術,光是搶救和保護仍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市場培養造血功能。
近些年來,臺山娶嫁、祝壽、慶典、華僑同胞招待父老鄉親等活動,重新興起請樂社、曲藝社等作演奏,酬金也逐年看漲,價碼由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漲到了1500元,目前最高的逾2000元。2008年春節尚未到,三八鎮一位將要回鄉過年的金山阿伯就已通過越洋電話,預訂了“新鳳鳴”到他的鄉下演出。
市場帶動了發展,僅端芬鎮,就涌現了13個樂社、曲藝社。臺山的許多樂社、曲藝社,門口都掛出了“承辦娶嫁、祝壽、慶典”等活動的牌子。不少臺山業余樂手,還“文化輸出”到深圳、東莞、珠海、廣州等地,為港澳及當地來開局、錄音的粵曲發燒友做伴奏,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做此“營生”,好光景時,頭架(高胡)每月約有四至五千元收入,一般也有2000多元。
海外鄉親做紐帶 音樂專家說栽花
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的臺山,境外人口130多萬,廣東音樂,成了臺山聯結海內外鄉親的一條文化紐帶。臺山許多八音班、樂社、曲藝社的樂器、活動設施和經費,都是華僑同胞捐贈的,他們還把廣東音樂帶到世界各地,光舊金山、紐約兩市,臺山華僑就開有十多個廣東音樂社。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音樂客座教授、原廣東音樂曲藝團團長盧慶文說,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形成濃郁的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要與市場相結合。臺山的不少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星海音樂學院著名高胡教授黃日進認為,臺山要珍惜前人在廣東音樂方面的成就,不斷續寫新的輝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