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乃至在全國,提到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韓育民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一位研究成果頗豐的專家。今年4月,他的學術專著《中國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更奠定了他在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作為自治區十五教育科研項目,自2004年立項以來,凝聚著韓育民全部的心血。該專著一出版,就備受學界好評,被哈薩克人稱為了解哈薩克音樂文化的窗口之一,并填補了我國沒有出版過關于《中國哈薩克音樂文化》的學術著作的空白。
1953年9月出生在烏魯木齊市的韓育民,1956年隨同父母遷往伊犁,一住就是53年。可以說,韓育民是聽著哈薩克族民歌長大的,而且還熟練掌握了哈薩克語,由此也愛上了哈薩克民歌。后來,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緣分。
1970年,17歲的韓育民正在尼勒克縣烏拉斯臺插隊。這一年冬天,他接到調往伊寧市文工團作小提琴手的調令后,在一個風雪之日韓育民就帶著一百多斤糧食騎馬到當時的公社去辦調離手續了。為節省時間,他決定過喀什河到公社。在過河之前,河岸上的哈薩克牧民就告誡他冬天大雪時過河非常危險,但還是幫他把干糧結實地綁在了馬背上。
剛開始,馬匹在喀什河里走得非常順利,但剛過河一半,韓育民騎著的馬就停在河中央不走了,冬天的喀什河水異常湍急,不時會有大面積的冰塊朝韓育民和他的坐騎襲來。這時候,韓育民注意到馬不停地喘著粗氣,四條腿在河水里顫抖著,仿佛隨時都會倒下。舉目四望,除了茫茫風雪和刺骨河水,視野之內空無一人。就在韓育民打算放棄的時候,馬匹在停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鐘后,終于開始慢慢嘗試著前行。這細微的前行,宛如救命稻草,把韓育民拉回了現實,讓他看到了生還的希望。
終于,在馬匹的努力下,他們十分艱難地走上了河床。滿心歡喜的韓育民卻不知危險正在一步步靠近。正準備上岸的馬匹,由于過河時體力消耗過多,這時候有些后勁不足,前蹄在岸坡的冰塊上沒有站穩,毫無防備的韓育民一下被甩到后方。情急之下,韓育民見到東西就緊緊抓在手里才沒被甩到急促的河水里。最后馬匹用盡全身力氣,終于躍上了河岸,韓育民也跟著上了岸,并被附近趕來的哈薩克牧民救了回去。后來,從救他的牧民口中得知,他一直緊抓著不放的竟然是馬尾巴,一種死里逃生的感覺頓時浮上了心頭。
正是這件事,讓韓育民從心底感受到了哈薩克人的善良、勇敢和智慧。直到現在,韓育民依然對馬充滿“好馬比君子”般的敬重。哈薩克族民諺中有“歌與馬是哈薩克族的一對翅膀”的說法,對韓育民而言,哈薩克人的一只翅膀救了他,他就要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另外一只翅膀,而這也一直是他的愿望。
順利回到伊寧市的韓育民在心里暗暗決定要為這個有著“救命之恩”的民族做些什么。至此,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研究的種子就種在了韓育民心底最肥沃的地方。多年后,這一粒種子終于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1976年韓育民從伊犁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教授音樂課程。此時,上學時學到的一般音樂理論知識遠遠達不到他講課和研究的要求,于是在繁忙的授課之余,他專心自學各方面音樂知識,并先后在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班學習進修。但一直忙碌在上課和不斷充電之間的韓育民卻始終沒有忘記當初那個愿望。
1980年,伊犁師范學校在當年升格為伊犁師范學院,也就在這一年,韓育民在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上開始嶄露頭角,他寫下一系列有關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論文,這些論文頻頻見諸于《中國音樂》等核心期刊。
在知識儲備和材料搜集達到了一定程度后,從2000年開始,在教學之外,韓育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上,并開始了他系統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的學術之路。對哈薩克音樂文化系統地研究,不同于以前就某個問題寫一篇論文,它要求研究者全方位地對這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梳理,而且要了然于胸。
在韓育民的研究道路上,現成可借鑒的資料極少,一切都要從基礎開始,而且一直以來哈薩克音樂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口傳心授的方式,這為韓育民的資料收集增加了困難。每次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都是最辛苦的時候。
2003年,韓育民又一次到鞏留縣的一個牧區去搞田野調查,為了找一個在山上放牧的民間老藝人,韓育民只身爬到了百米高的山頂,并從老藝人那里記下了重要的原始材料。在山頂上,微風吹亂了他的頭發,他全然不顧,凝望遠處,一副陶醉的樣子。顯然,他陶醉沉浸在剛剛老藝人演唱的歌詞和旋律中。坐在山頂的韓育民完全融進了民歌里,自己成了馬背上的哈薩克人,騎著馬兒唱起了歌奔跑在無垠的草原上……
下山的時候,韓育民的雙腿猶如灌了鉛,一瘸一拐,可口中卻唱著剛剛從老牧民那里聽來的歌。現在,韓育民研究的一些歌謠就是這樣利用寒暑假、節假日頂著烈日冒著寒風一點一點記下來的。
雖然是高校里的專家學者,但韓育民對那些隱沒在民間的眾多民間藝人、阿肯和民間音樂家卻是非常敬重的。在韓育民眼里,這些人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只是一直以來沒有機會表現,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韓育民總會到各個牧場拜訪他們,向他們“取經”。
韓育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工作室,把電腦打開,他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都是利用點滴時間一個個敲進電腦的。實在疲憊了,韓育民也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候,但一想到那些無償給他提供資料、給他很多幫助的各行各業的哈薩克人,韓育民也就釋然了。
夜深人靜時,韓育民在分析哈薩克民歌的時候,都會被這些質樸的旋律所打動。在他仰望星空,在深邃的夜空里尋覓哈薩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創作力的時候,韓育民就會對哈薩克人的創作力驚嘆不已。有時候半夜,韓育民突然就被一個問題驚醒了,馬上就拿起紙筆記了起來。等寫完了才感覺已經睡意全無,于是穿衣又開始了他的研究。而韓育民這個癡心于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對哈薩克音樂有著解不開情結的漢族學者通常是在夜里兩三點才開始睡覺,那時候窗外的星星和月亮都被他感動著,恨不得架著他去睡覺。
1953年9月出生在烏魯木齊市的韓育民,1956年隨同父母遷往伊犁,一住就是53年。可以說,韓育民是聽著哈薩克族民歌長大的,而且還熟練掌握了哈薩克語,由此也愛上了哈薩克民歌。后來,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緣分。
1970年,17歲的韓育民正在尼勒克縣烏拉斯臺插隊。這一年冬天,他接到調往伊寧市文工團作小提琴手的調令后,在一個風雪之日韓育民就帶著一百多斤糧食騎馬到當時的公社去辦調離手續了。為節省時間,他決定過喀什河到公社。在過河之前,河岸上的哈薩克牧民就告誡他冬天大雪時過河非常危險,但還是幫他把干糧結實地綁在了馬背上。
剛開始,馬匹在喀什河里走得非常順利,但剛過河一半,韓育民騎著的馬就停在河中央不走了,冬天的喀什河水異常湍急,不時會有大面積的冰塊朝韓育民和他的坐騎襲來。這時候,韓育民注意到馬不停地喘著粗氣,四條腿在河水里顫抖著,仿佛隨時都會倒下。舉目四望,除了茫茫風雪和刺骨河水,視野之內空無一人。就在韓育民打算放棄的時候,馬匹在停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鐘后,終于開始慢慢嘗試著前行。這細微的前行,宛如救命稻草,把韓育民拉回了現實,讓他看到了生還的希望。
終于,在馬匹的努力下,他們十分艱難地走上了河床。滿心歡喜的韓育民卻不知危險正在一步步靠近。正準備上岸的馬匹,由于過河時體力消耗過多,這時候有些后勁不足,前蹄在岸坡的冰塊上沒有站穩,毫無防備的韓育民一下被甩到后方。情急之下,韓育民見到東西就緊緊抓在手里才沒被甩到急促的河水里。最后馬匹用盡全身力氣,終于躍上了河岸,韓育民也跟著上了岸,并被附近趕來的哈薩克牧民救了回去。后來,從救他的牧民口中得知,他一直緊抓著不放的竟然是馬尾巴,一種死里逃生的感覺頓時浮上了心頭。
正是這件事,讓韓育民從心底感受到了哈薩克人的善良、勇敢和智慧。直到現在,韓育民依然對馬充滿“好馬比君子”般的敬重。哈薩克族民諺中有“歌與馬是哈薩克族的一對翅膀”的說法,對韓育民而言,哈薩克人的一只翅膀救了他,他就要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另外一只翅膀,而這也一直是他的愿望。
順利回到伊寧市的韓育民在心里暗暗決定要為這個有著“救命之恩”的民族做些什么。至此,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研究的種子就種在了韓育民心底最肥沃的地方。多年后,這一粒種子終于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1976年韓育民從伊犁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教授音樂課程。此時,上學時學到的一般音樂理論知識遠遠達不到他講課和研究的要求,于是在繁忙的授課之余,他專心自學各方面音樂知識,并先后在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班學習進修。但一直忙碌在上課和不斷充電之間的韓育民卻始終沒有忘記當初那個愿望。
1980年,伊犁師范學校在當年升格為伊犁師范學院,也就在這一年,韓育民在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上開始嶄露頭角,他寫下一系列有關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論文,這些論文頻頻見諸于《中國音樂》等核心期刊。
在知識儲備和材料搜集達到了一定程度后,從2000年開始,在教學之外,韓育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上,并開始了他系統研究哈薩克音樂文化的學術之路。對哈薩克音樂文化系統地研究,不同于以前就某個問題寫一篇論文,它要求研究者全方位地對這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梳理,而且要了然于胸。
在韓育民的研究道路上,現成可借鑒的資料極少,一切都要從基礎開始,而且一直以來哈薩克音樂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口傳心授的方式,這為韓育民的資料收集增加了困難。每次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都是最辛苦的時候。
2003年,韓育民又一次到鞏留縣的一個牧區去搞田野調查,為了找一個在山上放牧的民間老藝人,韓育民只身爬到了百米高的山頂,并從老藝人那里記下了重要的原始材料。在山頂上,微風吹亂了他的頭發,他全然不顧,凝望遠處,一副陶醉的樣子。顯然,他陶醉沉浸在剛剛老藝人演唱的歌詞和旋律中。坐在山頂的韓育民完全融進了民歌里,自己成了馬背上的哈薩克人,騎著馬兒唱起了歌奔跑在無垠的草原上……
下山的時候,韓育民的雙腿猶如灌了鉛,一瘸一拐,可口中卻唱著剛剛從老牧民那里聽來的歌。現在,韓育民研究的一些歌謠就是這樣利用寒暑假、節假日頂著烈日冒著寒風一點一點記下來的。
雖然是高校里的專家學者,但韓育民對那些隱沒在民間的眾多民間藝人、阿肯和民間音樂家卻是非常敬重的。在韓育民眼里,這些人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只是一直以來沒有機會表現,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韓育民總會到各個牧場拜訪他們,向他們“取經”。
韓育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工作室,把電腦打開,他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都是利用點滴時間一個個敲進電腦的。實在疲憊了,韓育民也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候,但一想到那些無償給他提供資料、給他很多幫助的各行各業的哈薩克人,韓育民也就釋然了。
夜深人靜時,韓育民在分析哈薩克民歌的時候,都會被這些質樸的旋律所打動。在他仰望星空,在深邃的夜空里尋覓哈薩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創作力的時候,韓育民就會對哈薩克人的創作力驚嘆不已。有時候半夜,韓育民突然就被一個問題驚醒了,馬上就拿起紙筆記了起來。等寫完了才感覺已經睡意全無,于是穿衣又開始了他的研究。而韓育民這個癡心于哈薩克音樂文化研究、對哈薩克音樂有著解不開情結的漢族學者通常是在夜里兩三點才開始睡覺,那時候窗外的星星和月亮都被他感動著,恨不得架著他去睡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