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整個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最具有審美空間的一門學科,同樣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音樂教育中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音樂之美,必須要融合古典音樂元素、現代流行元素,中西器樂元素等,并且開展各種音樂活動,讓學生從多方面接觸音樂,感受音樂,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 融合 審美能力 音樂之美
從音樂本質上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自由空間。同時,音樂教育又是審美的教育,音樂作為審美對象,其審美價值存在于音樂審美活動過程――審美體驗中。中學生正處在富有想象的年齡段,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是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那么,就應以學生感受愉快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音樂教育中,處處都是美,節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但要引導學生感悟這些音樂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要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融合多種元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感覺等,讓這些有助于音樂活動與創造的全身體驗去引領學生,讓他們從多方面接觸音樂,感受音樂,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
一、融合教材的審美元素,促使學生發現音樂之美
從教材的編寫角度講,作為教材的音樂作品,具有立意美、情境美、形式美的審美因素。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中音樂作品的這些審美因素,根據其主要特征設計和展開音樂教學,引領進行愉快的音樂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與精神的滿足,幫助學生發現音樂之美。
在這樣的音樂活動審美過程中,我們可以簡化學曲調、曲式這些繁瑣過程和技能訓練,不讓這種訓練抑制學生的審美欲望;針對作品中蘊含的美好寓意、展現的美麗夢幻,創設情境,促使學生進入審美狀態中。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真情的呼喚,學生要演唱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首通俗、抒情、經典的歌曲,這首敘事歌曲中的故事,多數的學生并不陌生,于是,我們就可以這樣處理:讓學生完整地聽賞歌曲,跟著演唱歌曲,充分調動聽覺、感覺,領會歌曲中的意境美與音色美,產生審美的體驗。
而另一首歌曲《手拉手》,也同樣可以讓學生得到審美的愉悅。《手拉手》是漢城奧運會主題曲,她既有頌歌式的莊嚴輝煌,又有現代流行音樂鮮明熱情的節奏。演唱中,適當地點撥,學生就會感受到那一種人類團結友愛、世界和平友誼的力量。這樣的友愛與和平,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美,學生就在演唱中漸漸走進這種情感之美中,也就領悟到音樂所帶來的美好,突到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融合流行的審美元素,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之美
從學生的心理角度看,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流行音樂強勁的節奏和日新月異的變化,符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此,他們大都喜愛流行音樂,認為其親切自然、好聽、容易上口。
面對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程度,教師要善于發現流行音樂中的審美元素,從良莠不齊的流行音樂中,選擇一些優秀的、向上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引領進行愉快的音樂活動,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之美。
我在音樂課上,常常會摻和一些港臺、內地的優秀流行音樂,以及時下流行網絡歌手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那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如《隱形的翅膀》《蝸牛》《陽光總在風雨后》《北京歡迎你》《超越夢想》《感恩的心》這樣反映自然、友情、奮斗的歌曲,都可以融合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產生審美的體驗。
教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真情的呼喚”這部分時,我結合教材,將《北京歡迎你》《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帶給學生。這兩首歌,充滿深情與呼喚,不僅在所質情感上與“真情的呼喚”這個主題貼切,而且也采用“群唱”的方式,聲震寰宇,效果很好。學生的審美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聽著、唱著,感受著那種人間的情感美,流行樂的旋律美,達到審美體驗的良好效果。
又如那一節課,我先讓學生聽賞周杰倫的《菊花臺》。由于作品演奏中用到了東西方的多種樂器,其中就有民族器樂琵琶和古箏,我由此入手,引導學生對這些樂器的特色、地域、表現情感、適用范圍等進行研究,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第四單元――民樂奇葩,了解了不同的民族樂器,并領悟到民樂音樂之美。
三、融合器樂的審美元素,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之美
不同的器樂,就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調聲板,作曲家用它們創造出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中國民族樂器中那扣人心弦的善于訴之衷腸的二胡、古箏和琵琶,西洋樂器那高雅、優美的小提琴,純凈、甜美的長笛、雙簧管……它們是音樂富有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因素。
在音樂教育中,一副串鈴、一支長笛,都會不知不覺地成為教師吸引學生的有力武器。針對學生對器樂的好奇心理,有效地融合器樂的審美元素,對于提升學生審美體驗有較大的幫助。
在教學第四單元“民樂奇葩”這部分時,我先運用欣賞、演唱等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樂器,領略民樂音樂之美。然后,我找來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出專輯,讓學生們在一首首樂曲旋律優美,激情蕩漾的欣賞中,觀摩了二胡、琵琶、竹笛、古箏和揚琴等樂器的演奏,充分認識了中國民族樂器的特點和許多新奇的演奏表現手法。音樂之美得到一次深刻的演譯,學生在這種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民族、激情與沉著相結合的演奏中,審美水平又一次得到提高。
在第五單元“樂手的實驗”這部分的教學中,我將自己拿手的薩克斯演奏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曲《回家》,再一曲《我心永恒》,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在學生的羨慕與欣賞中,我再組織學生開展“樂手的實驗”這個音樂活動,為樂曲設計樂器伴奏,與他人共同演奏樂曲,走進音樂之美。這樣的音樂過程,既是學生們審美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樂器帶給他們的,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美的享受。
總之,上好音樂課,讓音樂教育實現審美教育的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康德所說:“音樂是諸感覺的美的游戲。”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融合各種元素,把音樂課堂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讓學生在這種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上提升審美能力,日益領悟音樂之美。
關鍵詞:音樂教育 融合 審美能力 音樂之美
從音樂本質上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自由空間。同時,音樂教育又是審美的教育,音樂作為審美對象,其審美價值存在于音樂審美活動過程――審美體驗中。中學生正處在富有想象的年齡段,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是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那么,就應以學生感受愉快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音樂教育中,處處都是美,節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但要引導學生感悟這些音樂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要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融合多種元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感覺等,讓這些有助于音樂活動與創造的全身體驗去引領學生,讓他們從多方面接觸音樂,感受音樂,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
一、融合教材的審美元素,促使學生發現音樂之美
從教材的編寫角度講,作為教材的音樂作品,具有立意美、情境美、形式美的審美因素。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中音樂作品的這些審美因素,根據其主要特征設計和展開音樂教學,引領進行愉快的音樂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與精神的滿足,幫助學生發現音樂之美。
在這樣的音樂活動審美過程中,我們可以簡化學曲調、曲式這些繁瑣過程和技能訓練,不讓這種訓練抑制學生的審美欲望;針對作品中蘊含的美好寓意、展現的美麗夢幻,創設情境,促使學生進入審美狀態中。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真情的呼喚,學生要演唱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首通俗、抒情、經典的歌曲,這首敘事歌曲中的故事,多數的學生并不陌生,于是,我們就可以這樣處理:讓學生完整地聽賞歌曲,跟著演唱歌曲,充分調動聽覺、感覺,領會歌曲中的意境美與音色美,產生審美的體驗。
而另一首歌曲《手拉手》,也同樣可以讓學生得到審美的愉悅。《手拉手》是漢城奧運會主題曲,她既有頌歌式的莊嚴輝煌,又有現代流行音樂鮮明熱情的節奏。演唱中,適當地點撥,學生就會感受到那一種人類團結友愛、世界和平友誼的力量。這樣的友愛與和平,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美,學生就在演唱中漸漸走進這種情感之美中,也就領悟到音樂所帶來的美好,突到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融合流行的審美元素,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之美
從學生的心理角度看,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流行音樂強勁的節奏和日新月異的變化,符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此,他們大都喜愛流行音樂,認為其親切自然、好聽、容易上口。
面對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程度,教師要善于發現流行音樂中的審美元素,從良莠不齊的流行音樂中,選擇一些優秀的、向上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引領進行愉快的音樂活動,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之美。
我在音樂課上,常常會摻和一些港臺、內地的優秀流行音樂,以及時下流行網絡歌手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那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如《隱形的翅膀》《蝸牛》《陽光總在風雨后》《北京歡迎你》《超越夢想》《感恩的心》這樣反映自然、友情、奮斗的歌曲,都可以融合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產生審美的體驗。
教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真情的呼喚”這部分時,我結合教材,將《北京歡迎你》《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帶給學生。這兩首歌,充滿深情與呼喚,不僅在所質情感上與“真情的呼喚”這個主題貼切,而且也采用“群唱”的方式,聲震寰宇,效果很好。學生的審美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聽著、唱著,感受著那種人間的情感美,流行樂的旋律美,達到審美體驗的良好效果。
又如那一節課,我先讓學生聽賞周杰倫的《菊花臺》。由于作品演奏中用到了東西方的多種樂器,其中就有民族器樂琵琶和古箏,我由此入手,引導學生對這些樂器的特色、地域、表現情感、適用范圍等進行研究,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第四單元――民樂奇葩,了解了不同的民族樂器,并領悟到民樂音樂之美。
三、融合器樂的審美元素,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之美
不同的器樂,就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調聲板,作曲家用它們創造出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中國民族樂器中那扣人心弦的善于訴之衷腸的二胡、古箏和琵琶,西洋樂器那高雅、優美的小提琴,純凈、甜美的長笛、雙簧管……它們是音樂富有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因素。
在音樂教育中,一副串鈴、一支長笛,都會不知不覺地成為教師吸引學生的有力武器。針對學生對器樂的好奇心理,有效地融合器樂的審美元素,對于提升學生審美體驗有較大的幫助。
在教學第四單元“民樂奇葩”這部分時,我先運用欣賞、演唱等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樂器,領略民樂音樂之美。然后,我找來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出專輯,讓學生們在一首首樂曲旋律優美,激情蕩漾的欣賞中,觀摩了二胡、琵琶、竹笛、古箏和揚琴等樂器的演奏,充分認識了中國民族樂器的特點和許多新奇的演奏表現手法。音樂之美得到一次深刻的演譯,學生在這種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民族、激情與沉著相結合的演奏中,審美水平又一次得到提高。
在第五單元“樂手的實驗”這部分的教學中,我將自己拿手的薩克斯演奏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曲《回家》,再一曲《我心永恒》,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在學生的羨慕與欣賞中,我再組織學生開展“樂手的實驗”這個音樂活動,為樂曲設計樂器伴奏,與他人共同演奏樂曲,走進音樂之美。這樣的音樂過程,既是學生們審美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樂器帶給他們的,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美的享受。
總之,上好音樂課,讓音樂教育實現審美教育的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康德所說:“音樂是諸感覺的美的游戲。”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融合各種元素,把音樂課堂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讓學生在這種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上提升審美能力,日益領悟音樂之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