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有對姐妹花,民歌唱得人人夸,耄耋之年帶徒弟,一代一代往下傳。這對土家族的姐妹花,姐姐王桂姐,現已81歲高齡,妹妹王月姐也有73歲了,兩姐妹歌喉奔放優美,高腔山歌“雁將班”更是絕活。“雁將班”屬土家族高腔薅草歌的一種,流行于鶴峰中營鄉二高山一帶,是當地獨有的一種薅草時節邊勞作邊演唱的田歌。兩姐妹小時候,跟著父母親下地干活兒,聽大人們一邊薅草一邊唱歌,耳濡目染將這種特殊形態的民歌的唱法和旋律傳承下來,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音,唱起山歌來優美動聽。高腔山歌讓她們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原生態民歌在她們的詮釋下更顯得彌足珍貴。
2005年8月,姐姐王桂姐被州政府評為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2006年9月,二人同臺獻唱榮獲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歌歌手大賽一等獎。同年10月,又榮獲首屆湖北省民族地區民歌演唱大賽金獎。兩位老人成了遠近聞名、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2007年10月19日,記者慕名來到鶴峰縣容美鎮容美村3組,想一睹二老的風采。從縣城步行10多分鐘到一處群山環抱的村莊,沿著阡陌田埂走一會兒后就看到一棟小木屋,深褐色的木板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屋前樹上的芙蓉花開的格外美麗。一位頭裹黑色頭巾,帶著藏銀耳環的老婆婆迎了出來,滿臉笑容。她就是王月姐老人。湊巧的是,因為縣里有活動請二老演唱山歌,所以原本家住該縣中營鄉的姐姐王桂姐也在她家住下了,兩姐妹每天清早起來,練練嗓子,為演出作準備。“太陽出來照白巖,照進管家洗臉臺,管家小姐來洗臉,大花手巾滿臉揩,一對丫鬟送飯來”;“唱歌要唱高山音,騎馬要騎響銅鈴,馬騎十里銅鈴響,歌唱十里有人聽,陽雀高叫遠傳名”;“三根沙樹巔噠巔,陽雀生蛋在天邊,誰人撿到陽雀蛋,兒做皇帝爺做官,五子登科點狀元……”一曲曲山民歌灑脫奔放、悠揚婉轉,讓在場的鄉鄰、客人都意猶未盡,紛紛要求再來一首。“那就讓我姑娘來唱一曲吧!”王月姐老人樂呵呵地說。原來,為了使“雁將班”后繼有人,并能更好的傳承原生態民歌,二老把女兒、兒媳、遠房親戚等都收作徒弟,一有空閑就把她們集合在一起學歌詞、練嗓子。2008年8月,以兩姐妹名字命名的鶴峰縣月桂民歌演唱隊已經正式成立,9名隊員都成了王氏姐妹的徒弟。演唱隊不但傳唱山歌、參加演出、錄制歌集,還搜集整理了1萬多字、近400首的原生態歌曲,并即將集結成冊,鮮活可貴的原生態山民歌將會繼續傳承發揚。
2005年8月,姐姐王桂姐被州政府評為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2006年9月,二人同臺獻唱榮獲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歌歌手大賽一等獎。同年10月,又榮獲首屆湖北省民族地區民歌演唱大賽金獎。兩位老人成了遠近聞名、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2007年10月19日,記者慕名來到鶴峰縣容美鎮容美村3組,想一睹二老的風采。從縣城步行10多分鐘到一處群山環抱的村莊,沿著阡陌田埂走一會兒后就看到一棟小木屋,深褐色的木板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屋前樹上的芙蓉花開的格外美麗。一位頭裹黑色頭巾,帶著藏銀耳環的老婆婆迎了出來,滿臉笑容。她就是王月姐老人。湊巧的是,因為縣里有活動請二老演唱山歌,所以原本家住該縣中營鄉的姐姐王桂姐也在她家住下了,兩姐妹每天清早起來,練練嗓子,為演出作準備。“太陽出來照白巖,照進管家洗臉臺,管家小姐來洗臉,大花手巾滿臉揩,一對丫鬟送飯來”;“唱歌要唱高山音,騎馬要騎響銅鈴,馬騎十里銅鈴響,歌唱十里有人聽,陽雀高叫遠傳名”;“三根沙樹巔噠巔,陽雀生蛋在天邊,誰人撿到陽雀蛋,兒做皇帝爺做官,五子登科點狀元……”一曲曲山民歌灑脫奔放、悠揚婉轉,讓在場的鄉鄰、客人都意猶未盡,紛紛要求再來一首。“那就讓我姑娘來唱一曲吧!”王月姐老人樂呵呵地說。原來,為了使“雁將班”后繼有人,并能更好的傳承原生態民歌,二老把女兒、兒媳、遠房親戚等都收作徒弟,一有空閑就把她們集合在一起學歌詞、練嗓子。2008年8月,以兩姐妹名字命名的鶴峰縣月桂民歌演唱隊已經正式成立,9名隊員都成了王氏姐妹的徒弟。演唱隊不但傳唱山歌、參加演出、錄制歌集,還搜集整理了1萬多字、近400首的原生態歌曲,并即將集結成冊,鮮活可貴的原生態山民歌將會繼續傳承發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