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型歌劇的豪華布景、人海戰術,只有一個小型室內樂團和五六名演員,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很意外地成為近期高雅演出市場的一匹黑馬,兩位實力“海歸”薛銀、張英席的加入讓這部戲增色不少。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音樂家從海外學成歸來,他們中的一些人將為中國高雅演出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但與此同時,有更多的音樂海歸也將與其他很多領域的海歸一樣,面臨著就業的困難。
藝術類留學熱度很高
《再別康橋》男主角之一,28歲的張英席算是藝術“海歸”中的幸運兒,2004年在美國洛杉磯參加表演時,深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的青睞,在其幫助下張英席2005年赴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參加為期3年的青年藝術家培訓項目,成為多明戈唯一的中國弟子。在國外深造的幾年后,去年張英席歸國,順利成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教師。
如今學習藝術的學生出國深造早已成為趨勢,像張英席這樣的藝術“海歸”也越來越多,“歌劇、芭蕾和古典音樂確實在西方的底蘊更加深厚,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們,最好的途徑就是親自去體驗”,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外籍教授鄧小俊說,正是這個原因,藝術類專業以14.4%的比例高居熱門留學專業的第二位。在國外濃厚藝術氛圍的熏陶和相對系統的學習下,加之中國學生在國內打下的基本功都比較扎實,很多人都有著長足進步。
“海歸”尷尬無法回避
毋庸諱言,相當數量留學深造的人都希望學成之后長期留在國外發展,但國外的生存壓力并不小,加上西方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天然抵觸,中國人想要融入其中并非易事。比如,留學維也納學習音樂的學生,畢業后很多只能在當地做家教,或者做導游。如今,更多的人會選擇學成后歸國就業,但回國后同樣面臨各種問題。
即使是短時間回國演出的張英席也發現找到合適的表演機會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國外的時候有一個很專業的經紀人打理我的事業,幫助我安排演出事宜。我只需要專注于我要表演的角色,要知道在你演出的時候不知道下面會坐著哪位犀利的樂評人,第二天會刊登出多么不留情面的評論”。回國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張英席面臨的困惑首先是身邊沒有了專業的經紀人,收集信息、聯絡演出,甚至媒體宣傳都要自己打理,這都不是他的長項,另外由于國內歌劇市場并不繁榮,而觀眾又習慣于接受熟面孔,因此演唱大型歌劇作品并擔當主角的機會很難得到。
因為市場不成熟沒有真正專業的歌劇經紀人,張英席是可以理解的,有些晚會因為錄制需要不可避免的要“還音”,這也是可以妥協的,但最讓張英席不適應的是演出環境的不適應,“我們的后臺很少有能讓演員安靜地練練嗓子,想想作品的地方,因為地方小很多演員擠在一個化妝間里候場,嘻嘻哈哈地說話,條件差一些的還會在臨時搭建的棚子里,有些人還會隨意吸煙。”在張英席看來,專業的后臺環境,敬業的工作人員是演出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專家為音樂“海歸”支招
嚴肅音樂領域競爭之激烈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與全國龐大的琴童隊伍相比,每年能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鳳毛麟角,附中最優秀的學生大多會選擇到國外讀大學,但這些人像郎朗一樣獲得國際聲譽的并不多。其實想回國就業的藝術“海歸”還面臨更多的問題。以交響樂團為例,雖然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擁有百余人的編制,但北京的幾大交響樂團都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即使每年都會進行考核、招聘,人員的流動還是很少,留給這些“海歸”的位置實在有限,僧多粥少還是常態。全國好的樂團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多地方樂團的水平不高,多數海歸們更希望留在北京、上海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趨勢,鄧小俊教授給“海歸”們支招,“回國發展除了要把心態放平和,不能眼高手低,近三年在演出發達的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已經有了專門的經紀人和演出公司去包裝藝術家”。同時鄧小俊也希望國內的文化環境有所改變,創造更多的機會給新人以發揮空間,“歌劇是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資金是玩不轉大型歌劇的,不過現在可惜的是腰纏萬貫的人并不想去支持歌劇,這就需要尋找各種機會把好歌劇介紹給觀眾,創造歌劇觀賞的氛圍,這樣才真正能夠解決‘海歸’們的出路問題”。
藝術類留學熱度很高
《再別康橋》男主角之一,28歲的張英席算是藝術“海歸”中的幸運兒,2004年在美國洛杉磯參加表演時,深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的青睞,在其幫助下張英席2005年赴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參加為期3年的青年藝術家培訓項目,成為多明戈唯一的中國弟子。在國外深造的幾年后,去年張英席歸國,順利成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教師。
如今學習藝術的學生出國深造早已成為趨勢,像張英席這樣的藝術“海歸”也越來越多,“歌劇、芭蕾和古典音樂確實在西方的底蘊更加深厚,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們,最好的途徑就是親自去體驗”,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外籍教授鄧小俊說,正是這個原因,藝術類專業以14.4%的比例高居熱門留學專業的第二位。在國外濃厚藝術氛圍的熏陶和相對系統的學習下,加之中國學生在國內打下的基本功都比較扎實,很多人都有著長足進步。
“海歸”尷尬無法回避
毋庸諱言,相當數量留學深造的人都希望學成之后長期留在國外發展,但國外的生存壓力并不小,加上西方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天然抵觸,中國人想要融入其中并非易事。比如,留學維也納學習音樂的學生,畢業后很多只能在當地做家教,或者做導游。如今,更多的人會選擇學成后歸國就業,但回國后同樣面臨各種問題。
即使是短時間回國演出的張英席也發現找到合適的表演機會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國外的時候有一個很專業的經紀人打理我的事業,幫助我安排演出事宜。我只需要專注于我要表演的角色,要知道在你演出的時候不知道下面會坐著哪位犀利的樂評人,第二天會刊登出多么不留情面的評論”。回國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張英席面臨的困惑首先是身邊沒有了專業的經紀人,收集信息、聯絡演出,甚至媒體宣傳都要自己打理,這都不是他的長項,另外由于國內歌劇市場并不繁榮,而觀眾又習慣于接受熟面孔,因此演唱大型歌劇作品并擔當主角的機會很難得到。
因為市場不成熟沒有真正專業的歌劇經紀人,張英席是可以理解的,有些晚會因為錄制需要不可避免的要“還音”,這也是可以妥協的,但最讓張英席不適應的是演出環境的不適應,“我們的后臺很少有能讓演員安靜地練練嗓子,想想作品的地方,因為地方小很多演員擠在一個化妝間里候場,嘻嘻哈哈地說話,條件差一些的還會在臨時搭建的棚子里,有些人還會隨意吸煙。”在張英席看來,專業的后臺環境,敬業的工作人員是演出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專家為音樂“海歸”支招
嚴肅音樂領域競爭之激烈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與全國龐大的琴童隊伍相比,每年能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鳳毛麟角,附中最優秀的學生大多會選擇到國外讀大學,但這些人像郎朗一樣獲得國際聲譽的并不多。其實想回國就業的藝術“海歸”還面臨更多的問題。以交響樂團為例,雖然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擁有百余人的編制,但北京的幾大交響樂團都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即使每年都會進行考核、招聘,人員的流動還是很少,留給這些“海歸”的位置實在有限,僧多粥少還是常態。全國好的樂團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多地方樂團的水平不高,多數海歸們更希望留在北京、上海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趨勢,鄧小俊教授給“海歸”們支招,“回國發展除了要把心態放平和,不能眼高手低,近三年在演出發達的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已經有了專門的經紀人和演出公司去包裝藝術家”。同時鄧小俊也希望國內的文化環境有所改變,創造更多的機會給新人以發揮空間,“歌劇是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資金是玩不轉大型歌劇的,不過現在可惜的是腰纏萬貫的人并不想去支持歌劇,這就需要尋找各種機會把好歌劇介紹給觀眾,創造歌劇觀賞的氛圍,這樣才真正能夠解決‘海歸’們的出路問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