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今年貴州省“五個一工程”電視劇獎的四集侗族音樂風情電視劇《侗歌聲聲》,是一部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的作品。《侗歌聲聲》是我省攝制的第一部音樂風情電視劇,由省內的劇作家和音樂工作者創作,貴州省電視劇制作中心攝制。導演劉元波,攝像劉培福均是省內資深的電視劇藝術工作者,演員也全部來自省內。該劇是近年來我省在電視劇創作上的一次突破。主要反映了居住在黔東南黎平、從江、榕江等地的侗家兒女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在科技的幫助下,脫貧致富,團結合作奔小康的故事。
黔東南是我省以民族風情見長的旅游勝地。作為一部反映侗族群眾生活的音樂風情電視劇,《侗歌聲聲》使用諸多的藝術手法,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習俗,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在劇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的風雨橋,別有風趣,建筑精巧的侗家鼓樓,讓我們領略了侗鄉獨有的建筑美;原生態的哆耶舞、蘆笙舞、踩歌堂讓我們看到了侗族的舞蹈之美;侗家人精巧的穿戴和琳瑯滿目的銀飾,讓我們領略了侗族的服飾美;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行歌坐月、攔路歌,敬酒歌,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侗族人民淳樸的民風和奇異的生活習俗,也使我們聽到了侗歌的音樂美。劇中還有大量的侗族生活習俗的展示,如侗族群眾愛吃的紅糯米飯團,腌酸魚,侗族婦女紡紗織布的情境,侗族妹子給小伙子繡鞋墊等。這些侗家風情習俗的展示,是隨故事的發展而渾然天成地融合在情節中,做到了既沒有顧此失彼,又合情合理,實屬不易。
侗鄉素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人信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有如天籟之音般的侗族大歌更是讓侗族音樂的名聲遠揚。在《侗歌聲聲》的音樂中,創作者吸收了諸多侗歌的元素和表現手法,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在劇中的合唱、重唱和對唱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從攔路歌的詼諧逗趣,到踩堂歌的高亢奔放,從行歌坐月中姑娘小伙們對歌的低回婉轉、曲調纏綿,到敬酒歌的輕松舒展、節奏自由,無不體現出侗族音樂的美妙多姿。在行歌坐月,敬酒對歌等幾場戲中,編導者還直接引入了幾段原生態的侗歌,取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總之,在這部劇的音樂創作中,達到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
劇中對侗家兒女的愛情描寫,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在分量的輕重,著筆的濃淡上,幾條線索主次分明,齊頭并進,既相互牽連,又互為補充。在劇中,亞郎與娥美,果妹與阿龍,如花與補仁,潘老松與奶珠玉,幾對戀人的感情發展有的好事多磨;有的峰回路轉;有的渾厚如成年的老酒;有的清新如含苞欲放的花蕾。雖然這過程中有起伏,有波折,有相互之間的各種誤會和糾葛,但最終都皆大歡喜,有情人終成眷屬,就像劇中唱到的那樣“金燦燦的嶄坦衣枝頭,甜蜜的愛情藏在心頭”。
在道具的使用上,也可看出編創人員的獨具匠心。劇中介紹了許多侗族群眾日常生活常見的用具,攔路迎客有吹奏的蘆笙,行歌坐月有自制的牛腿琴、琵琶,以及亞郎心煩意亂時吹奏的木葉等。這些道具的出現,都適時地表現出侗族群眾平時的生活習俗與娛樂方式。劇中著重刻畫了一個獨木梯的三次出現,第一次,奶珠玉為了讓喜愛有加的阿龍秘書去追求果妹,特意叫潘老松找來了木梯。第二次,補仁“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在娥美借住的吊腳樓下唱歌向娥美求愛,還想用木梯進入娥美的房間,被如花迎頭一盆水澆了一身盡透。第三次,是亞郎與娥美誤會冰消后,亞郎顧慮全失,勇敢地用木梯進入娥美的房間,二人重續舊好,感情得到了升華。三次出現,讓木梯傳情這一侗族特有的奇異風俗與情節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縱觀全劇,也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有的情節的設計鋪墊不夠,過于牽強,有的細節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但是瑕不掩瑜,《侗歌聲聲》不失為近年來我省電視劇創作中的一部佳品。期待著我省的電視藝術工作者拍出更多更好的,宣傳貴州,介紹貴州的好作品。
黔東南是我省以民族風情見長的旅游勝地。作為一部反映侗族群眾生活的音樂風情電視劇,《侗歌聲聲》使用諸多的藝術手法,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習俗,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在劇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的風雨橋,別有風趣,建筑精巧的侗家鼓樓,讓我們領略了侗鄉獨有的建筑美;原生態的哆耶舞、蘆笙舞、踩歌堂讓我們看到了侗族的舞蹈之美;侗家人精巧的穿戴和琳瑯滿目的銀飾,讓我們領略了侗族的服飾美;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行歌坐月、攔路歌,敬酒歌,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侗族人民淳樸的民風和奇異的生活習俗,也使我們聽到了侗歌的音樂美。劇中還有大量的侗族生活習俗的展示,如侗族群眾愛吃的紅糯米飯團,腌酸魚,侗族婦女紡紗織布的情境,侗族妹子給小伙子繡鞋墊等。這些侗家風情習俗的展示,是隨故事的發展而渾然天成地融合在情節中,做到了既沒有顧此失彼,又合情合理,實屬不易。
侗鄉素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人信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有如天籟之音般的侗族大歌更是讓侗族音樂的名聲遠揚。在《侗歌聲聲》的音樂中,創作者吸收了諸多侗歌的元素和表現手法,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在劇中的合唱、重唱和對唱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從攔路歌的詼諧逗趣,到踩堂歌的高亢奔放,從行歌坐月中姑娘小伙們對歌的低回婉轉、曲調纏綿,到敬酒歌的輕松舒展、節奏自由,無不體現出侗族音樂的美妙多姿。在行歌坐月,敬酒對歌等幾場戲中,編導者還直接引入了幾段原生態的侗歌,取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總之,在這部劇的音樂創作中,達到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
劇中對侗家兒女的愛情描寫,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在分量的輕重,著筆的濃淡上,幾條線索主次分明,齊頭并進,既相互牽連,又互為補充。在劇中,亞郎與娥美,果妹與阿龍,如花與補仁,潘老松與奶珠玉,幾對戀人的感情發展有的好事多磨;有的峰回路轉;有的渾厚如成年的老酒;有的清新如含苞欲放的花蕾。雖然這過程中有起伏,有波折,有相互之間的各種誤會和糾葛,但最終都皆大歡喜,有情人終成眷屬,就像劇中唱到的那樣“金燦燦的嶄坦衣枝頭,甜蜜的愛情藏在心頭”。
在道具的使用上,也可看出編創人員的獨具匠心。劇中介紹了許多侗族群眾日常生活常見的用具,攔路迎客有吹奏的蘆笙,行歌坐月有自制的牛腿琴、琵琶,以及亞郎心煩意亂時吹奏的木葉等。這些道具的出現,都適時地表現出侗族群眾平時的生活習俗與娛樂方式。劇中著重刻畫了一個獨木梯的三次出現,第一次,奶珠玉為了讓喜愛有加的阿龍秘書去追求果妹,特意叫潘老松找來了木梯。第二次,補仁“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在娥美借住的吊腳樓下唱歌向娥美求愛,還想用木梯進入娥美的房間,被如花迎頭一盆水澆了一身盡透。第三次,是亞郎與娥美誤會冰消后,亞郎顧慮全失,勇敢地用木梯進入娥美的房間,二人重續舊好,感情得到了升華。三次出現,讓木梯傳情這一侗族特有的奇異風俗與情節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縱觀全劇,也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有的情節的設計鋪墊不夠,過于牽強,有的細節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但是瑕不掩瑜,《侗歌聲聲》不失為近年來我省電視劇創作中的一部佳品。期待著我省的電視藝術工作者拍出更多更好的,宣傳貴州,介紹貴州的好作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