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對號稱“世界頂級交響樂團”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真實身份一度存疑,但應友人之邀,還是在11月5日晚前往東方藝術中心欣賞了該團的音樂會。
平心而論,就音樂會的現場表現而言,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還算不錯,該團為這次訪華準備的兩套曲目也比較討巧。我聽的第二套,以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場,中規中矩;莫扎特的《第36交響曲》(《林茨》)節奏則顯得有些拖沓沉重,少了些這部作品該有的明快和靈動;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表現最好,這也許與指揮契達申科是俄羅斯人有關,樂隊此時已完全放開,層次分明,音樂的張力也出來了,末樂章的結尾處雖然出現了錯音,但疾風暴雨般的演奏總體保持了齊整與平衡,顯示了樂團應有的水準。
音樂會之前,曾有網友在MSN上問我:“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值不值得去聽?”我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告訴她,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歷史上有兩家,原本是一塊牌子一家人,屬于德國柏林廣播局。二戰結束后,德國由于被美、英、法、蘇分區占領,柏林也一分為二,住在西柏林的原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樂手在美軍占領當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美占區廣播交響樂團,后來樂團自主經營,英文名稱改為Radio-Symphonie Orchestra Berlin;為了與那支還在東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德文全名為Rundfunk Sinfonieorch?鄄ester Berlin)有所區別,人們通常將Radio-Symphonie Orchestra Berlin譯為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是匈牙利人弗里切依,他才是真正稱得上偉大的指揮家,可惜患白血病英年早逝。他以后的幾任指揮,如萊因斯多夫、馬澤爾也是杰出的音樂家,使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一直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如果是原西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這場音樂會值得去聽。當然,如果是原來東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由于傳統和歷史的積淀,比如切利比達克、約休姆擔任過樂團的音樂總監,水平也差不到那里去。隨著兩德統一,相信東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已名正言順地使用原來的名字: 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已改名為德意志交響樂團,著名鋼琴家、指揮家阿什肯納齊當過它的音樂總監)。
音樂會半場休息時,我買了一份說明書,最終證實了自己的判斷:這次來訪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就是原來的東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從它使用的德文名稱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一看便知。既然如此,為什么主辦者不在媒體宣傳中把樂團的歷史淵源原原本本地講清楚?而非要張冠李戴,忽悠聽眾呢?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音樂會僅六成左右的上座率已給出了明確答案―――上海的古典樂迷不買子虛烏有、夸大其詞炒作的賬。據說,這場音樂會只賣掉200元的低價位票,但從現場看,低價位區的聽眾也只坐了一半。就更別說大量的贈票了。
順便說一句,音樂會說明書的曲目介紹,將莫扎特的《第36交響曲》(《林茨》)變成了《第41交響曲》(《朱庇特》),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音樂會的制作人自稱在中央音樂學院讀過書,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會鬧出這樣的黑色幽默?
平心而論,就音樂會的現場表現而言,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還算不錯,該團為這次訪華準備的兩套曲目也比較討巧。我聽的第二套,以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場,中規中矩;莫扎特的《第36交響曲》(《林茨》)節奏則顯得有些拖沓沉重,少了些這部作品該有的明快和靈動;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表現最好,這也許與指揮契達申科是俄羅斯人有關,樂隊此時已完全放開,層次分明,音樂的張力也出來了,末樂章的結尾處雖然出現了錯音,但疾風暴雨般的演奏總體保持了齊整與平衡,顯示了樂團應有的水準。
音樂會之前,曾有網友在MSN上問我:“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值不值得去聽?”我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告訴她,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歷史上有兩家,原本是一塊牌子一家人,屬于德國柏林廣播局。二戰結束后,德國由于被美、英、法、蘇分區占領,柏林也一分為二,住在西柏林的原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樂手在美軍占領當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美占區廣播交響樂團,后來樂團自主經營,英文名稱改為Radio-Symphonie Orchestra Berlin;為了與那支還在東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德文全名為Rundfunk Sinfonieorch?鄄ester Berlin)有所區別,人們通常將Radio-Symphonie Orchestra Berlin譯為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是匈牙利人弗里切依,他才是真正稱得上偉大的指揮家,可惜患白血病英年早逝。他以后的幾任指揮,如萊因斯多夫、馬澤爾也是杰出的音樂家,使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一直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如果是原西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這場音樂會值得去聽。當然,如果是原來東柏林的廣播交響樂團,由于傳統和歷史的積淀,比如切利比達克、約休姆擔任過樂團的音樂總監,水平也差不到那里去。隨著兩德統一,相信東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已名正言順地使用原來的名字: 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已改名為德意志交響樂團,著名鋼琴家、指揮家阿什肯納齊當過它的音樂總監)。
音樂會半場休息時,我買了一份說明書,最終證實了自己的判斷:這次來訪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就是原來的東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從它使用的德文名稱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一看便知。既然如此,為什么主辦者不在媒體宣傳中把樂團的歷史淵源原原本本地講清楚?而非要張冠李戴,忽悠聽眾呢?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音樂會僅六成左右的上座率已給出了明確答案―――上海的古典樂迷不買子虛烏有、夸大其詞炒作的賬。據說,這場音樂會只賣掉200元的低價位票,但從現場看,低價位區的聽眾也只坐了一半。就更別說大量的贈票了。
順便說一句,音樂會說明書的曲目介紹,將莫扎特的《第36交響曲》(《林茨》)變成了《第41交響曲》(《朱庇特》),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音樂會的制作人自稱在中央音樂學院讀過書,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會鬧出這樣的黑色幽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