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下午,“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的16個孩子將舉行他們在大劇院舞臺上的第一場音樂會,這些孩子是通過寫自己的音樂故事而被百里挑一選出的。在我國音樂考級制度已走過20個年頭的今天,早報記者細讀這些孩子的來信,感到活動雖小,卻對上海藝術教育提出了一些話題:孩子對音樂的熱愛也許正因為考級扒分式的“標準”而被扼殺,他們也許因為被悶在琴房而失去了自由展示的空間。從悶頭爬級到登臺表演
20年前,上海率先在全國舉辦了業余鋼琴考級活動,此后,每年暑期,考級牽動著千萬戶家庭。因為要“考”,所以就有標準試題,“因材施教”變成“因曲施教”,考哪一級就全天候練習哪一級的曲,音樂變得單一無味。“藝術課堂”制作人洪亦非介紹說,讓孩子登臺就是要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和對音樂的熱愛,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舞臺是最好的琴室。
一年級的小學生徐越在信中說,真正喜歡上音樂也是因為一次次難忘的登臺經歷。“老師結婚請我做了小琴師,在她晚宴上為她伴奏,那時我感到無比的高興和榮耀。在我們畢業典禮時,我為大家獻上了一曲。雖然彈得不是最好,但是我也為典禮添了光彩。”練習不只是孩子的事
在閱讀琴童故事的同時,教育顧問們也發現了一些琴童演奏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同一個老師教出的學生會在同一處犯錯;學生水平不到,卻盲目追求曲目難度;上課時由于彈得不好,被老師批評,哭著也要練下去;家長們要求孩子練習時把音量控制到最小甚至是無聲,以免妨礙自己打麻將等等。
對此,“藝術課堂”的特邀講師李嚴歡表示,其實將簡單平實的曲目仔細練好對水平的提高才更有幫助;孩子練琴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家長的引導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即便家長們并不會演奏。
藝術教育也要講究個性化服務,成人和孩子的欣賞口味和對音樂的“進入”方式也不同。“
20年前,上海率先在全國舉辦了業余鋼琴考級活動,此后,每年暑期,考級牽動著千萬戶家庭。因為要“考”,所以就有標準試題,“因材施教”變成“因曲施教”,考哪一級就全天候練習哪一級的曲,音樂變得單一無味。“藝術課堂”制作人洪亦非介紹說,讓孩子登臺就是要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和對音樂的熱愛,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舞臺是最好的琴室。
一年級的小學生徐越在信中說,真正喜歡上音樂也是因為一次次難忘的登臺經歷。“老師結婚請我做了小琴師,在她晚宴上為她伴奏,那時我感到無比的高興和榮耀。在我們畢業典禮時,我為大家獻上了一曲。雖然彈得不是最好,但是我也為典禮添了光彩。”練習不只是孩子的事
在閱讀琴童故事的同時,教育顧問們也發現了一些琴童演奏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同一個老師教出的學生會在同一處犯錯;學生水平不到,卻盲目追求曲目難度;上課時由于彈得不好,被老師批評,哭著也要練下去;家長們要求孩子練習時把音量控制到最小甚至是無聲,以免妨礙自己打麻將等等。
對此,“藝術課堂”的特邀講師李嚴歡表示,其實將簡單平實的曲目仔細練好對水平的提高才更有幫助;孩子練琴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家長的引導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即便家長們并不會演奏。
藝術教育也要講究個性化服務,成人和孩子的欣賞口味和對音樂的“進入”方式也不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