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愛《二泉映月》,更懷念阿炳。
今年是阿炳(華彥鈞)先生誕辰114周年,不由得使我再次打開思念的情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帶著對阿炳的崇敬與感動去聆聽《二泉映月》,細細品味樂曲中那一個個不凡的音符。
提起《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不僅在華人當中未聞者甚少,不少外國人也為之贊嘆不已。1978年6月,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二次訪問北京,這次訪華的目的之一是指揮中央樂團演奏一首中國弦樂協奏曲。在此之前他并未聽過這首中國樂曲,而當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聆聽到二胡演奏家姜建華的獨奏時,頓時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倍受感動的音樂大師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
一位旅居海外的華人朋友曾對我說:“在國外有三首中國樂曲最能引起海外華人的共鳴:一首是《義勇軍進行曲》,它使中華兒女精神振奮;一首是《梁祝》,它將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發揚光大;還有一首便是《二泉映月》,每每聽到此曲,總讓人頓生思鄉之情。”是的,如今《二泉映月》已經不僅僅是一首樂曲,它代表著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展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一種中華民族不甘屈服、昂然向上的精神。然而,我們對這首偉大樂曲的作者DD阿炳又了解多少?我想,在許多人的心中他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像而已。
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個人生活境遇的提煉和升華。《二泉映月》亦是如此。阿炳,原名華彥鈞,生于1893年8月17日,阿炳是他的小名。其父華清和,是當地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而他的母親秦氏則是一個再嫁的寡婦,他們的婚姻并未得到當地人的認可,民俗的制約、封建道德的無形壓力,使得這家人抬不起頭來,秦氏生下阿炳一年后便郁郁而終。因此,阿炳從幼年開始,就有了強烈的自卑心,也正是由于這自卑的心理,使其在18歲到35歲這段時間,放浪形骸、沾染惡習、招人指點。
在當時,地位低下、被人歧視的阿炳并沒有表現出一副卑微懦弱的樣子,反而用其卓越的音樂才華展示著自我價值。他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并且有著過耳不忘的記譜能力,這些外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音樂才能,其實都是來自于勤學苦練。在他很小的時候,其父華清和就督促他學習演奏樂器、研習當地道教音樂。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后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風吹奏,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其腕力,后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絲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是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 “小天師”。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刻苦練習的背后,其實正是那自卑的心理在推動著他,因為他知道,只有音樂才能使他受到世人的矚目和贊賞。1914年,其父華清和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其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吸食鴉片、流連花街柳巷),生活逐漸潦倒,在他25歲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 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在婚姻問題上,他與其父的命運巧合,這既是生活的無奈之舉,亦是他的潛意識使然。幸運的是,董氏對其很體貼,也幫助他戒掉了鴉片,改掉了其它惡習。
今年是阿炳(華彥鈞)先生誕辰114周年,不由得使我再次打開思念的情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帶著對阿炳的崇敬與感動去聆聽《二泉映月》,細細品味樂曲中那一個個不凡的音符。
提起《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不僅在華人當中未聞者甚少,不少外國人也為之贊嘆不已。1978年6月,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二次訪問北京,這次訪華的目的之一是指揮中央樂團演奏一首中國弦樂協奏曲。在此之前他并未聽過這首中國樂曲,而當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聆聽到二胡演奏家姜建華的獨奏時,頓時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倍受感動的音樂大師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
一位旅居海外的華人朋友曾對我說:“在國外有三首中國樂曲最能引起海外華人的共鳴:一首是《義勇軍進行曲》,它使中華兒女精神振奮;一首是《梁祝》,它將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發揚光大;還有一首便是《二泉映月》,每每聽到此曲,總讓人頓生思鄉之情。”是的,如今《二泉映月》已經不僅僅是一首樂曲,它代表著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展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一種中華民族不甘屈服、昂然向上的精神。然而,我們對這首偉大樂曲的作者DD阿炳又了解多少?我想,在許多人的心中他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像而已。
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個人生活境遇的提煉和升華。《二泉映月》亦是如此。阿炳,原名華彥鈞,生于1893年8月17日,阿炳是他的小名。其父華清和,是當地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而他的母親秦氏則是一個再嫁的寡婦,他們的婚姻并未得到當地人的認可,民俗的制約、封建道德的無形壓力,使得這家人抬不起頭來,秦氏生下阿炳一年后便郁郁而終。因此,阿炳從幼年開始,就有了強烈的自卑心,也正是由于這自卑的心理,使其在18歲到35歲這段時間,放浪形骸、沾染惡習、招人指點。
在當時,地位低下、被人歧視的阿炳并沒有表現出一副卑微懦弱的樣子,反而用其卓越的音樂才華展示著自我價值。他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并且有著過耳不忘的記譜能力,這些外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音樂才能,其實都是來自于勤學苦練。在他很小的時候,其父華清和就督促他學習演奏樂器、研習當地道教音樂。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后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風吹奏,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其腕力,后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絲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是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 “小天師”。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刻苦練習的背后,其實正是那自卑的心理在推動著他,因為他知道,只有音樂才能使他受到世人的矚目和贊賞。1914年,其父華清和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其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吸食鴉片、流連花街柳巷),生活逐漸潦倒,在他25歲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 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在婚姻問題上,他與其父的命運巧合,這既是生活的無奈之舉,亦是他的潛意識使然。幸運的是,董氏對其很體貼,也幫助他戒掉了鴉片,改掉了其它惡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