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縣的葫蘆絲文化藝術不是無基石的高樓大廈,而是幾百年乃至上千年來,由無數的人民群眾和葫蘆絲文化藝術的愛好者,不斷的鉆研和探索,一個基石、一個基石的,一輩接一輩的累建起來。歷代來梁河有很多很多的人為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梁河葫蘆絲藝術的發展和弘揚做著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努力。老一輩的人們有很多我們已無法查證,而且為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有無數,無法一一進行介紹。下面僅是對在葫蘆絲文化藝術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民間藝人和有著較高知名度的專業人士進行介紹。
民間藝人介紹
馮紹興,男,傣族,生于1945年,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人,2001年初云南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人榮譽稱號。馮紹興被當地群眾稱為“篳朗道撒那弄”(意為葫蘆絲的大師父),是名人“葫蘆絲王子”哏德全的啟蒙老師。馮紹興15歲學會制作和吹奏葫蘆絲,為擴大葫蘆絲的音域,增加葫蘆絲的音色,曾作出過探索和改進。25歲時,所做的葫蘆絲在勐養家已小有名氣,暢銷州內外,銷售量逐年增長。2004年,制作銷售葫蘆絲500多支。2002年,由梁河縣文體局推薦其參加德宏州舉辦的農村文藝匯演活動,榮獲葫蘆絲演奏一等獎。他的后輩都在其影響下,愛上了葫蘆絲并傳承下了葫蘆絲制作和演奏技藝(圖16)。他的兒子馮懷利,現年32歲,已單獨“出師”制作和演奏,多次參加各級舉辦的文藝演出活動;外孫女雷團英(13歲),孫子馮組全(10歲)、馮祖成(9歲)也已基本掌握了葫蘆絲吹奏技藝,已能表演兩首、三首曲子,就邊兩歲半的孫子馮祖興一聽到葫蘆絲聲,也頗有模樣的擺弄姿勢,“演奏”一番。
莫安榮,男,傣族,生于1954年,梁河縣勐養鎮芒軒村芒崗人。2002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民族民間藝人榮譽稱號。莫安榮15歲開始學習葫蘆絲吹奏,文革期間曾冒著被批斗的危險偷偷的藏起了心愛的葫蘆絲,直到1998年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受到重視才重新演奏葫蘆絲。莫安榮自豪的帶些羞怯的對我們說:“我的媳婦就是用葫蘆絲‘串’來的,以前我家窮得叮當響,如果沒有葫蘆絲,我根本找不到媳婦”。莫安榮使用的葫蘆絲很特別,是民間傳承的音列不正規、孔距均等的葫蘆絲,葫蘆直徑約為30厘米,主管孔距為10厘米。莫安榮曾多次受到云南省電視臺和其它慕名而來的人的采訪和錄音,曾多次被邀請參加各級舉辦的各種慶典活動表演葫蘆絲。現在是勐養鎮葫蘆絲業余演出隊――古調隊的骨干隊員。
杜德光,男,傣族,生于1971年,梁河縣勐養鎮芒蚌村戶養人。杜德光生長在葫蘆絲文化的繁衍地DD勐養,自小耳濡目染,迷戀上了葫蘆絲。1989年,他利用空余時間向哏德全請教學習葫蘆絲的吹奏技巧。1994年,又拜芒蚌村的老人沙永明(沙永明,男,傣族,生于1931年,以精湛的葫蘆絲制作技藝和吹奏技藝名揚當地,現已故)為師,學習葫蘆絲的制作技術。1997年杜德光走上了以葫蘆絲為伴的人生歷程,曾先后到瑞麗、緬甸木姐、南坎交流演出,銷售葫蘆絲。1999年昆明舉辦世博會,他又闖到昆明租攤零售葫蘆絲。兩三年后搞起了葫蘆絲工作坊、專門制作、批發、零售葫蘆絲,主要銷往西雙版納、湖北、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制作葫蘆絲銷售已成為他們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
錢有周,男,傣族,生于1949年,家住芒東鎮羅崗村。錢有周從小受葫蘆絲文化的熏陶,15歲就會吹奏和制作葫蘆絲,如今他的葫蘆絲制作技藝和吹奏技藝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家里總是非常熱鬧,有來向他學習葫蘆絲吹奏和制作技藝的村民,也有三五成群的村民集聚到他家讓他表演葫蘆絲。而且每當地方政府和村寨開展文藝活動時總要邀請他去表演一曲葫蘆絲。錢有周制作葫蘆絲40年來,制作技藝日趨嫻熟,葫蘆絲銷售量逐漸增多,2004年,錢有周共制作銷售葫蘆絲300多支。
專業人士介紹
傣族演奏家龔全國
龔全國1950年出生,男,傣族,德宏梁河縣芒東鎮那勐人。1972年參加梁河縣文工隊。1973年進入德宏州民族歌舞團。在1979年云南省創作節目調演中,他的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震動了春城舞臺,令外國朋友贊口不絕。
從1980年開始,他那美妙動聽的葫蘆絲旋律,飄出云嶺高原,飄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80年,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榮獲葫蘆絲演奏優秀表演獎。1982年在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中榮獲葫蘆絲、象腳鼓表演一等獎。1983年,被國家民委、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同時參加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家演出團赴內蒙、寧夏、青海、廣東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皆受歡迎。1984~1986年曾兩度赴日本訪問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處》、《德宏美》,被日本廣播電臺列為專題節目播放。1987年到云南藝術學院深造,兩年學習期間撰寫的《淺談葫蘆絲的演奏藝術》論文,受到了好評。近兩年來,他又相繼改革成功德宏傣族民間樂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腳鼓琴、鏈琴等。1991年4月赴泰國演出中,金角琴、葫蘆絲,還有德宏景頗族民間樂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國人民歡迎。1991年中秋節,在參加香港“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期間,他一人便獨奏了4種民族樂器,使香港觀眾耳目一新,高度評價。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數獨奏曲皆為自己所創作。其所創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與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馬》、《晚霞》、《進新房》、《心里話》;象腳鼓琴獨奏《趕擺之夜》;金角琴獨奏《潑水節》、《石林曲》;吐良獨奏《守包谷》;竹筒琴獨奏《童年》;錐琴獨奏《小河邊》等。
傣族葫蘆絲作曲家龔加銘
龔加銘,男,傣族,生于1950年,梁河縣遮島鎮人,二級作曲家,龔加銘自動受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熏陶,愛好器樂演奏。龔加銘1996年參加梁河縣文工隊,1984年任梁河縣文工隊隊長,1987年調入德宏州劇團。在梁河工作期間,
他大量收集了民間文化素材創作,在葫蘆絲獨奏作品創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創作了葫蘆絲獨奏曲《銀泡下的刀光》(景頗族)、《節日的德昂山》(德昂族)、《可愛的小象》(少兒樂曲)等大量作品。其中:1979年在梁河期間創作的《節日德昂山》成為葫蘆絲演奏者們的保留曲目,其業績被收入了《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中。
葫蘆絲王子 哏德全
哏德全,男,傣族,1958年出生于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哏德全生長于葫蘆絲文化的沃土,從小就受到葫蘆藝術熏陶,他年少時就從師于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的演奏和制作,青年時一邊在糖廠工作一邊虛心向縣、州、省內的專業文藝工作者求教,吸收各方面知識營養。憑著對葫蘆絲藝術的熱愛,他潛心鉆研制作與演奏技巧,初步對制作步驟做了規范,并在葫蘆絲調類的分規和葫蘆絲音域的擴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哏德全在發展葫蘆絲文化藝術中作出的主要貢獻有:①規范了葫蘆絲的制作,不斷改良和創新了葫蘆絲調類的分歸和音域的擴展,總結出了一套規范化制作葫蘆絲的經驗。如制作各種調類的葫蘆絲C調和D調需要多長的主管、副管,多大直徑的葫蘆,主管的粗細,主管的音孔間距及制作的音高等都作了批配和界定。他把葫蘆絲的高音類分為小G調、小F調、小bE調、小C調、小D調;中音類分為:bB調、A調;低音類分為:大G調、大F調、大bE調、大D調;、大C調、大bB調。哏德全在葫蘆絲音域的擴展上也做出了重大的探索和改進,他將傳統葫蘆絲的8音域(4 6 7 1 2 3 5 6)擴展到11個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后又從11個音域擴展到13個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葫蘆絲制作和演奏人員。2000年、2003年,哏德全分別在昆明和勐養創建了“哏德全葫蘆絲藝術工作室”,他工作室20多名工作人員全部是他的徒弟,為葫蘆絲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軍。
近年來,哏德全一直被特邀為云南省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而且向他拜師學藝的人員也不計其數,除國內的各民族人士外,還有日本、意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計200多名。他培養的昆明學生阮夢瑩,在2001年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推出新人大賽”中獲一等獎;他指導的德宏州六年級學生莫俊文,參加“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大賽”演奏《竹林深入》獲金獎;他培養的梁河籍昆明學生穆志航、穆志立兩兄弟(圖22),2004年參加“全國56個少數民族才藝大賽”中,分別獲云南省賽區及全國青年組二重奏金獎,等等舉不勝舉。③他推動了家鄉葫蘆絲向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哏德全在梁河猛養創建了一個“葫蘆絲藝術工作室”,這個工作室的創建不僅為猛養的經濟發展作出著貢獻,還為家鄉葫蘆絲家鄉的葫蘆絲向著專業化、規范化發展發揮了推動作用。民間制作葫蘆絲的隊伍紛份到他的葫蘆絲藝術工作室來取經。現在,民間的葫蘆絲制作已走出了傳統的制作方式,走上了規范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制作的葫蘆絲已能遠銷國內外。④他配合有關人士編寫錄制葫蘆絲教程,發行葫蘆絲音樂專輯,到各地進行演出等,為宣傳葫蘆絲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哏德全與其它同仁編著了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在教程及配套VCD光盤,為葫蘆絲愛好者自學葫蘆絲提供了條件。近年來,哏德全一直是云南省文化廳、廣播電視廳特邀的葫蘆絲領奏、獨奏演員,并錄制了不同的音樂題材。云南省多家音像出版社、音像傳播公司、唱片公司、臺灣風潮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先后錄制出版了他的個人演奏專輯,如《傣風神韻》、《
民間藝人介紹
馮紹興,男,傣族,生于1945年,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人,2001年初云南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人榮譽稱號。馮紹興被當地群眾稱為“篳朗道撒那弄”(意為葫蘆絲的大師父),是名人“葫蘆絲王子”哏德全的啟蒙老師。馮紹興15歲學會制作和吹奏葫蘆絲,為擴大葫蘆絲的音域,增加葫蘆絲的音色,曾作出過探索和改進。25歲時,所做的葫蘆絲在勐養家已小有名氣,暢銷州內外,銷售量逐年增長。2004年,制作銷售葫蘆絲500多支。2002年,由梁河縣文體局推薦其參加德宏州舉辦的農村文藝匯演活動,榮獲葫蘆絲演奏一等獎。他的后輩都在其影響下,愛上了葫蘆絲并傳承下了葫蘆絲制作和演奏技藝(圖16)。他的兒子馮懷利,現年32歲,已單獨“出師”制作和演奏,多次參加各級舉辦的文藝演出活動;外孫女雷團英(13歲),孫子馮組全(10歲)、馮祖成(9歲)也已基本掌握了葫蘆絲吹奏技藝,已能表演兩首、三首曲子,就邊兩歲半的孫子馮祖興一聽到葫蘆絲聲,也頗有模樣的擺弄姿勢,“演奏”一番。
莫安榮,男,傣族,生于1954年,梁河縣勐養鎮芒軒村芒崗人。2002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民族民間藝人榮譽稱號。莫安榮15歲開始學習葫蘆絲吹奏,文革期間曾冒著被批斗的危險偷偷的藏起了心愛的葫蘆絲,直到1998年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受到重視才重新演奏葫蘆絲。莫安榮自豪的帶些羞怯的對我們說:“我的媳婦就是用葫蘆絲‘串’來的,以前我家窮得叮當響,如果沒有葫蘆絲,我根本找不到媳婦”。莫安榮使用的葫蘆絲很特別,是民間傳承的音列不正規、孔距均等的葫蘆絲,葫蘆直徑約為30厘米,主管孔距為10厘米。莫安榮曾多次受到云南省電視臺和其它慕名而來的人的采訪和錄音,曾多次被邀請參加各級舉辦的各種慶典活動表演葫蘆絲。現在是勐養鎮葫蘆絲業余演出隊――古調隊的骨干隊員。
杜德光,男,傣族,生于1971年,梁河縣勐養鎮芒蚌村戶養人。杜德光生長在葫蘆絲文化的繁衍地DD勐養,自小耳濡目染,迷戀上了葫蘆絲。1989年,他利用空余時間向哏德全請教學習葫蘆絲的吹奏技巧。1994年,又拜芒蚌村的老人沙永明(沙永明,男,傣族,生于1931年,以精湛的葫蘆絲制作技藝和吹奏技藝名揚當地,現已故)為師,學習葫蘆絲的制作技術。1997年杜德光走上了以葫蘆絲為伴的人生歷程,曾先后到瑞麗、緬甸木姐、南坎交流演出,銷售葫蘆絲。1999年昆明舉辦世博會,他又闖到昆明租攤零售葫蘆絲。兩三年后搞起了葫蘆絲工作坊、專門制作、批發、零售葫蘆絲,主要銷往西雙版納、湖北、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制作葫蘆絲銷售已成為他們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
錢有周,男,傣族,生于1949年,家住芒東鎮羅崗村。錢有周從小受葫蘆絲文化的熏陶,15歲就會吹奏和制作葫蘆絲,如今他的葫蘆絲制作技藝和吹奏技藝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家里總是非常熱鬧,有來向他學習葫蘆絲吹奏和制作技藝的村民,也有三五成群的村民集聚到他家讓他表演葫蘆絲。而且每當地方政府和村寨開展文藝活動時總要邀請他去表演一曲葫蘆絲。錢有周制作葫蘆絲40年來,制作技藝日趨嫻熟,葫蘆絲銷售量逐漸增多,2004年,錢有周共制作銷售葫蘆絲300多支。
專業人士介紹
傣族演奏家龔全國
龔全國1950年出生,男,傣族,德宏梁河縣芒東鎮那勐人。1972年參加梁河縣文工隊。1973年進入德宏州民族歌舞團。在1979年云南省創作節目調演中,他的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震動了春城舞臺,令外國朋友贊口不絕。
從1980年開始,他那美妙動聽的葫蘆絲旋律,飄出云嶺高原,飄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80年,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榮獲葫蘆絲演奏優秀表演獎。1982年在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中榮獲葫蘆絲、象腳鼓表演一等獎。1983年,被國家民委、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同時參加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家演出團赴內蒙、寧夏、青海、廣東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皆受歡迎。1984~1986年曾兩度赴日本訪問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處》、《德宏美》,被日本廣播電臺列為專題節目播放。1987年到云南藝術學院深造,兩年學習期間撰寫的《淺談葫蘆絲的演奏藝術》論文,受到了好評。近兩年來,他又相繼改革成功德宏傣族民間樂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腳鼓琴、鏈琴等。1991年4月赴泰國演出中,金角琴、葫蘆絲,還有德宏景頗族民間樂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國人民歡迎。1991年中秋節,在參加香港“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期間,他一人便獨奏了4種民族樂器,使香港觀眾耳目一新,高度評價。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數獨奏曲皆為自己所創作。其所創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與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馬》、《晚霞》、《進新房》、《心里話》;象腳鼓琴獨奏《趕擺之夜》;金角琴獨奏《潑水節》、《石林曲》;吐良獨奏《守包谷》;竹筒琴獨奏《童年》;錐琴獨奏《小河邊》等。
傣族葫蘆絲作曲家龔加銘
龔加銘,男,傣族,生于1950年,梁河縣遮島鎮人,二級作曲家,龔加銘自動受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熏陶,愛好器樂演奏。龔加銘1996年參加梁河縣文工隊,1984年任梁河縣文工隊隊長,1987年調入德宏州劇團。在梁河工作期間,
他大量收集了民間文化素材創作,在葫蘆絲獨奏作品創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創作了葫蘆絲獨奏曲《銀泡下的刀光》(景頗族)、《節日的德昂山》(德昂族)、《可愛的小象》(少兒樂曲)等大量作品。其中:1979年在梁河期間創作的《節日德昂山》成為葫蘆絲演奏者們的保留曲目,其業績被收入了《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中。
葫蘆絲王子 哏德全
哏德全,男,傣族,1958年出生于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哏德全生長于葫蘆絲文化的沃土,從小就受到葫蘆藝術熏陶,他年少時就從師于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的演奏和制作,青年時一邊在糖廠工作一邊虛心向縣、州、省內的專業文藝工作者求教,吸收各方面知識營養。憑著對葫蘆絲藝術的熱愛,他潛心鉆研制作與演奏技巧,初步對制作步驟做了規范,并在葫蘆絲調類的分規和葫蘆絲音域的擴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哏德全在發展葫蘆絲文化藝術中作出的主要貢獻有:①規范了葫蘆絲的制作,不斷改良和創新了葫蘆絲調類的分歸和音域的擴展,總結出了一套規范化制作葫蘆絲的經驗。如制作各種調類的葫蘆絲C調和D調需要多長的主管、副管,多大直徑的葫蘆,主管的粗細,主管的音孔間距及制作的音高等都作了批配和界定。他把葫蘆絲的高音類分為小G調、小F調、小bE調、小C調、小D調;中音類分為:bB調、A調;低音類分為:大G調、大F調、大bE調、大D調;、大C調、大bB調。哏德全在葫蘆絲音域的擴展上也做出了重大的探索和改進,他將傳統葫蘆絲的8音域(4 6 7 1 2 3 5 6)擴展到11個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后又從11個音域擴展到13個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葫蘆絲制作和演奏人員。2000年、2003年,哏德全分別在昆明和勐養創建了“哏德全葫蘆絲藝術工作室”,他工作室20多名工作人員全部是他的徒弟,為葫蘆絲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軍。
近年來,哏德全一直被特邀為云南省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而且向他拜師學藝的人員也不計其數,除國內的各民族人士外,還有日本、意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計200多名。他培養的昆明學生阮夢瑩,在2001年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推出新人大賽”中獲一等獎;他指導的德宏州六年級學生莫俊文,參加“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大賽”演奏《竹林深入》獲金獎;他培養的梁河籍昆明學生穆志航、穆志立兩兄弟(圖22),2004年參加“全國56個少數民族才藝大賽”中,分別獲云南省賽區及全國青年組二重奏金獎,等等舉不勝舉。③他推動了家鄉葫蘆絲向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哏德全在梁河猛養創建了一個“葫蘆絲藝術工作室”,這個工作室的創建不僅為猛養的經濟發展作出著貢獻,還為家鄉葫蘆絲家鄉的葫蘆絲向著專業化、規范化發展發揮了推動作用。民間制作葫蘆絲的隊伍紛份到他的葫蘆絲藝術工作室來取經。現在,民間的葫蘆絲制作已走出了傳統的制作方式,走上了規范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制作的葫蘆絲已能遠銷國內外。④他配合有關人士編寫錄制葫蘆絲教程,發行葫蘆絲音樂專輯,到各地進行演出等,為宣傳葫蘆絲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哏德全與其它同仁編著了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在教程及配套VCD光盤,為葫蘆絲愛好者自學葫蘆絲提供了條件。近年來,哏德全一直是云南省文化廳、廣播電視廳特邀的葫蘆絲領奏、獨奏演員,并錄制了不同的音樂題材。云南省多家音像出版社、音像傳播公司、唱片公司、臺灣風潮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先后錄制出版了他的個人演奏專輯,如《傣風神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