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行曲樂段
在現代小號誕生之后的浪漫主義時期以及其后的二十世紀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中,進行曲性格的樂段占有顯著地位。作曲家們非常喜歡運用現代小號來表現輝煌燦爛、勝利凱旋、剛毅雄壯的音樂形象。
首先我們可以從法國作曲家柏遼茲(Berlioz 1803― 1869)創作的《幻想交響曲》第四樂章(赴刑)中,聽到作者使用四支小號與銅管聲部的合奏來演奏時而陰森殘酷,時而燦爛莊嚴的進行曲樂段。這個樂段使用了級進式的附點音符進行,沒有很高的音域,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整個銅管聲部的和聲效果。用小號與整個銅管組的合奏形式和它產生的效果,為后來的作曲家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為了使小號不僅在聽覺上,而且在視覺上達到更具有戲劇性的效果,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曾在1871年開羅上演歌劇《阿伊達》時,特意制造了一種長達 150厘米的 bA調小號,具有較長的錐型管、末端帶有一個漂亮的小喇叭口的“埃及小號”。第二幕的凱旋進行曲,是在小號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泛音之間進行的,而旋律中自然泛音所空缺的re和fa音,只用一個下降的M度活塞即可。用以表現埃及軍隊戰勝埃塞俄比亞后,勝利返國時萬眾歡騰,威武豪邁的壯觀場面。這一創舉使觀眾耳目為之一新。后來,世界許多著名歌劇院在上演《阿伊達》時,仍常常使用這一“埃及小號”。
如果說柏遼茲《幻響交響曲》銅管組通過強奏,演奏出非常明亮、飽滿的音響效果;那么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第三樂則使用銅管聲部的輕聲合奏,奏出暗淡、短促的音響效果,表現出軍隊在遠方的行進。
在非典型的帶有進行曲性格的創作上,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交響詩中對現代小號的運用可以說是一個范例,它在速度的變化、強弱的對比以及調性的轉換等幾個方面,充分發揮了現代小號的演奏性能。由現代小號莊嚴奏出的“大自然的主題”,使人感到宇宙無所不包的偉大,同時在和聲上由小和弦到大和弦的進行,暗示出一種神秘的意境。
二、號角性樂段
早在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作曲家們就已開始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小號來演奏號角式的樂段。這是小號最容易演奏、最適合樂器本身特點的表現手段。到十九世紀現代小號誕生之后,隨著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與樂器自身構造上的進步,號角式的樂段獲得了新的發展,無論在調性上、技巧上都已遠遠超出了現代小號誕生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浪漫主義以后的作曲家們,在歌劇、交響樂、交響詩、以及室內樂等形式和體裁中普遍運用現代小號演奏號角性樂段。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既有短小動機式的,也有大段歌唱性的Z既有單一聲部的,也有多聲部的。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Chaikovsky 1840―1893)在他創作的《意大利隨想曲》中,一開始就運用現代小號,以強烈的音響奏出一段沉雄的號角性音調。可以明顯地看出作曲家是以自然音列來創作這一段音樂的,這與作者要表現的音樂形象直接相關。這段音樂是根據柴可夫斯基滯留羅馬期間,觀看意大利王室騎兵隊于黃昏時通過廣場,并聽到頭戴羽毛軍帽、身穿鮮艷軍服的喇叭手所奏的曲調時獲得的靈感而創作的。
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Verdi 1813-1901)的歌劇《奧瑟羅》第三幕中,為了表現威尼斯貴賓到來的宏大場面,使用六支C調小號的合奏,吹奏出以自然音列構成的號角式音調,聲部的交錯此起彼伏,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以上兩個樂段雖然都是用自然音列寫成的,但是使用現代活塞小號來演奏這些樂段卻會產生出更加輝煌的效果,因為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的需要和適合自己的吹奏習慣,任意挑選相應調性的小號來演奏。
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薩可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在他創作的《西班牙隨想曲》第四樂章中,使用小號與圓號、小軍鼓合奏并帶有安達盧契亞特性的號角性音調。這段號角式樂段已打破了以往的自然音列的寫法,使用了變化音。為了獲得更豐滿的音響效果,作曲家用現代小號與圓號同時吹奏這一以三連音為特征的樂段,生動地描繪出色彩鮮艷的大自然景象和西班牙人民富有詩意的生活風貌。
使用現代小號吹奏號角式音凋,并使它在一個樂章中多次出現,用以表現不同的感情色彩,可能要數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馬勒(Mahier 1860―19if)所創作的《第五交響曲》了。在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中,出現的這個號角式樂段,第一次是表現葬禮的行進,第二次是表現對死亡的預感,第三次是表現對過去往事的回憶。使用同一個音樂動機來表現如此復雜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在現代小號演奏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它同時也給現代小號的演奏藝術提出了新的挑戰。至今這一段音樂仍然是世界各大交響樂團人團考試的必奏文獻之一。
使用現代小號吹奏的號角式音調表現英雄性的主題、揭示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冒險精神,在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Strauss?Richard 1864―1949)所創作的《英雄生涯》交響詩第四部分(戰場上的英雄)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號角性音調中,使用(譜10)以前從來沒有的大跳音程、一系列的變化音以及持續的強奏音,充分發揮了現代小號的強大威力。
使用現代小號的號角性特點用于歌唱性樂段,來呈示樂章的主要內容,可以說是一個獨創。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中,三次使用這一具有號角性特點的歌唱性樂段,表現出森林的神秘氣氛,把人的想象力引向連綿不斷的山巒和奔流不息的河邊。從這里不難看出馬勒對現代小號的偏愛,在藝術表現和演奏技巧上都作出了前人沒有作過的探索和實踐。這一歌唱性樂段在演奏法上與馬勒的《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現代小號誕生之后的浪漫主義時期以及其后的二十世紀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中,進行曲性格的樂段占有顯著地位。作曲家們非常喜歡運用現代小號來表現輝煌燦爛、勝利凱旋、剛毅雄壯的音樂形象。
首先我們可以從法國作曲家柏遼茲(Berlioz 1803― 1869)創作的《幻想交響曲》第四樂章(赴刑)中,聽到作者使用四支小號與銅管聲部的合奏來演奏時而陰森殘酷,時而燦爛莊嚴的進行曲樂段。這個樂段使用了級進式的附點音符進行,沒有很高的音域,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整個銅管聲部的和聲效果。用小號與整個銅管組的合奏形式和它產生的效果,為后來的作曲家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為了使小號不僅在聽覺上,而且在視覺上達到更具有戲劇性的效果,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曾在1871年開羅上演歌劇《阿伊達》時,特意制造了一種長達 150厘米的 bA調小號,具有較長的錐型管、末端帶有一個漂亮的小喇叭口的“埃及小號”。第二幕的凱旋進行曲,是在小號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泛音之間進行的,而旋律中自然泛音所空缺的re和fa音,只用一個下降的M度活塞即可。用以表現埃及軍隊戰勝埃塞俄比亞后,勝利返國時萬眾歡騰,威武豪邁的壯觀場面。這一創舉使觀眾耳目為之一新。后來,世界許多著名歌劇院在上演《阿伊達》時,仍常常使用這一“埃及小號”。
如果說柏遼茲《幻響交響曲》銅管組通過強奏,演奏出非常明亮、飽滿的音響效果;那么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第三樂則使用銅管聲部的輕聲合奏,奏出暗淡、短促的音響效果,表現出軍隊在遠方的行進。
在非典型的帶有進行曲性格的創作上,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交響詩中對現代小號的運用可以說是一個范例,它在速度的變化、強弱的對比以及調性的轉換等幾個方面,充分發揮了現代小號的演奏性能。由現代小號莊嚴奏出的“大自然的主題”,使人感到宇宙無所不包的偉大,同時在和聲上由小和弦到大和弦的進行,暗示出一種神秘的意境。
二、號角性樂段
早在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作曲家們就已開始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小號來演奏號角式的樂段。這是小號最容易演奏、最適合樂器本身特點的表現手段。到十九世紀現代小號誕生之后,隨著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與樂器自身構造上的進步,號角式的樂段獲得了新的發展,無論在調性上、技巧上都已遠遠超出了現代小號誕生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浪漫主義以后的作曲家們,在歌劇、交響樂、交響詩、以及室內樂等形式和體裁中普遍運用現代小號演奏號角性樂段。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既有短小動機式的,也有大段歌唱性的Z既有單一聲部的,也有多聲部的。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Chaikovsky 1840―1893)在他創作的《意大利隨想曲》中,一開始就運用現代小號,以強烈的音響奏出一段沉雄的號角性音調。可以明顯地看出作曲家是以自然音列來創作這一段音樂的,這與作者要表現的音樂形象直接相關。這段音樂是根據柴可夫斯基滯留羅馬期間,觀看意大利王室騎兵隊于黃昏時通過廣場,并聽到頭戴羽毛軍帽、身穿鮮艷軍服的喇叭手所奏的曲調時獲得的靈感而創作的。
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Verdi 1813-1901)的歌劇《奧瑟羅》第三幕中,為了表現威尼斯貴賓到來的宏大場面,使用六支C調小號的合奏,吹奏出以自然音列構成的號角式音調,聲部的交錯此起彼伏,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以上兩個樂段雖然都是用自然音列寫成的,但是使用現代活塞小號來演奏這些樂段卻會產生出更加輝煌的效果,因為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的需要和適合自己的吹奏習慣,任意挑選相應調性的小號來演奏。
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薩可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在他創作的《西班牙隨想曲》第四樂章中,使用小號與圓號、小軍鼓合奏并帶有安達盧契亞特性的號角性音調。這段號角式樂段已打破了以往的自然音列的寫法,使用了變化音。為了獲得更豐滿的音響效果,作曲家用現代小號與圓號同時吹奏這一以三連音為特征的樂段,生動地描繪出色彩鮮艷的大自然景象和西班牙人民富有詩意的生活風貌。
使用現代小號吹奏號角式音凋,并使它在一個樂章中多次出現,用以表現不同的感情色彩,可能要數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馬勒(Mahier 1860―19if)所創作的《第五交響曲》了。在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中,出現的這個號角式樂段,第一次是表現葬禮的行進,第二次是表現對死亡的預感,第三次是表現對過去往事的回憶。使用同一個音樂動機來表現如此復雜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在現代小號演奏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它同時也給現代小號的演奏藝術提出了新的挑戰。至今這一段音樂仍然是世界各大交響樂團人團考試的必奏文獻之一。
使用現代小號吹奏的號角式音調表現英雄性的主題、揭示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冒險精神,在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Strauss?Richard 1864―1949)所創作的《英雄生涯》交響詩第四部分(戰場上的英雄)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號角性音調中,使用(譜10)以前從來沒有的大跳音程、一系列的變化音以及持續的強奏音,充分發揮了現代小號的強大威力。
使用現代小號的號角性特點用于歌唱性樂段,來呈示樂章的主要內容,可以說是一個獨創。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中,三次使用這一具有號角性特點的歌唱性樂段,表現出森林的神秘氣氛,把人的想象力引向連綿不斷的山巒和奔流不息的河邊。從這里不難看出馬勒對現代小號的偏愛,在藝術表現和演奏技巧上都作出了前人沒有作過的探索和實踐。這一歌唱性樂段在演奏法上與馬勒的《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