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古曲,邱大成改編,箏、琵琶二重奏,吳俊生琵琶演奏,邱大成古箏演奏,樂曲根據琵琶古曲《夕陽簫鼓》(后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等)改編而成。原意表達一位江上思婦的哀怨離愁,改編后的樂曲主題有所轉變,成了描繪夕陽西下、云破月來、漁舟唱晚的山水樂曲。樂器在演奏樂曲時或簡或繁,或停或續,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長,或合或分,有機組合,變化紛呈,既各盡其能、千姿百態,又表現著同一主題,使樂曲美妙動聽。
滿江紅
《滿江紅》選自《龍都--古韻臨安憶》,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傳世不朽詞作《滿江紅》,幾百年來總是不斷的被傳誦,也會透過不同的樂器為之詮釋,本樂曲系根據琴歌改編,蒼勁、悲壯的曲調有別于歌曲的表達方式。曲調淳厚有力,節奏穩健,抒發了激憤、昂揚和壯烈的情緒。
霸王卸甲
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初見于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采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所以樂曲高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梅花三弄
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后人以琴為三弄焉”。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并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蘇武牧羊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曾長期流行于二、三十年代。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貴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它音調流暢,內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較廣。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
夜深沉
著名京劇曲牌。在京劇《擊鼓罵曹》和《霸王別姬》中,用它來配合彌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等的場面。改編者集各家演奏版本之長,進行加工改編,將樂曲結構擴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鋪排。《夜深沉》曲調由繁至簡,在快板段落作了較多發展,其中有大鼓的獨奏及鼓與京胡的競奏,使原曲的精華--剛勁且優美的音樂得到充分優美的表現。
小霓裳
原名《霓裳曲》,為有別于李芳園編輯的同名琵琶曲,故改稱《小霓裳》。此曲最先流行于杭州,據說是杭州絲竹藝人根據民間器樂曲牌《玉娥郎》移植,但迄今未見有與《小霓裳》相似的《玉娥郎》曲譜發表,故此說待考。樂曲采用齊奏性織體寫法,各樂器聲部以同度或八度的重疊,演奏同一的旋律,它們細致地、集中地、統一地表現同一的音樂情趣,使樂聲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月兒高
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是器樂藝術中描寫月亮的極品之作。現存最早譜本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手抄本《高和江東》中的一曲。清嘉慶年間蒙族文人榮齋所編的《弦索備考》(1814年)中亦收錄此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