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見附圖:
節拍器(Metronome)由德國人Johannes N.Maelzel發明於1816年,1817年貝多芬率先采用它來標明作品的速度(即交響曲1~8號),在節拍器的中央標有一排速度術語,左右兩側標有數字,對應著每個速度術語相應的速度(即一分鐘多少拍)。
如:Larghetto的速度是一分鐘60拍。
節拍器上速度術語都是意大利文,按照國內一般的翻譯,譯名都有個“板”字,比如Andante是行板,Moderato是中板,Allegro是快板等等…….
我個人認為,也許是受到中國傳統音樂名詞的影響,給這些術語的譯名都用了“板”字,不過這些意大利文的原意和在音樂上的中文譯名,意思可大不相同,比如Andante(行板)的意大利文原意是步行的、流動的;Moderato(中板)的原意是溫和的、有節制的;Allegro(快板)的原意是愉快的、活潑的。
其實節拍器上的數字只是一個參考,并非要求演奏者一定要達到節拍器上標記數字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彈奏Allegro的作品時,要表現愉快活潑的感覺,而不一定是一分鐘132拍的速度。所以有些作品標記的速度術語,若是按照節拍器的數字,根本不可能達到;有些作品若按照節拍器上的要求,和唱片錄音比較起來,則顯得太慢。
自從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抬頭后,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喜歡用本國的語言作為樂譜上的標記,尤其是表情術語,而速度術語大多還是維持使用意大利文的習慣,但也有例外。有些現代作曲家甚至會將速度術語和每分鐘要求的拍數同時寫在樂譜上。
我認為在處理20世紀以前的音樂時,不能不深入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即速度術語本身的含義,而不只是節拍器上的數字,尤其是在1816年以前的音樂,因為那時樂譜上早已有了速度術語,可節拍器還沒問世呢,所以當我們在聆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同一部作品可能每個錄音版本的速度都不同,而且相去甚遠。
為了方便朋友們參考,我制作了一張表格,將節拍器上的速度術語做了整理,除了Animato(生氣勃勃的,有精神的)和Maestoso(莊嚴的,雄偉的)這兩個術語沒有類似“板”字的譯名,其余都收入在這份表格當中了。
節拍器(Metronome)由德國人Johannes N.Maelzel發明於1816年,1817年貝多芬率先采用它來標明作品的速度(即交響曲1~8號),在節拍器的中央標有一排速度術語,左右兩側標有數字,對應著每個速度術語相應的速度(即一分鐘多少拍)。
如:Larghetto的速度是一分鐘60拍。
節拍器上速度術語都是意大利文,按照國內一般的翻譯,譯名都有個“板”字,比如Andante是行板,Moderato是中板,Allegro是快板等等…….
我個人認為,也許是受到中國傳統音樂名詞的影響,給這些術語的譯名都用了“板”字,不過這些意大利文的原意和在音樂上的中文譯名,意思可大不相同,比如Andante(行板)的意大利文原意是步行的、流動的;Moderato(中板)的原意是溫和的、有節制的;Allegro(快板)的原意是愉快的、活潑的。
其實節拍器上的數字只是一個參考,并非要求演奏者一定要達到節拍器上標記數字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彈奏Allegro的作品時,要表現愉快活潑的感覺,而不一定是一分鐘132拍的速度。所以有些作品標記的速度術語,若是按照節拍器的數字,根本不可能達到;有些作品若按照節拍器上的要求,和唱片錄音比較起來,則顯得太慢。
自從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抬頭后,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喜歡用本國的語言作為樂譜上的標記,尤其是表情術語,而速度術語大多還是維持使用意大利文的習慣,但也有例外。有些現代作曲家甚至會將速度術語和每分鐘要求的拍數同時寫在樂譜上。
我認為在處理20世紀以前的音樂時,不能不深入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即速度術語本身的含義,而不只是節拍器上的數字,尤其是在1816年以前的音樂,因為那時樂譜上早已有了速度術語,可節拍器還沒問世呢,所以當我們在聆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同一部作品可能每個錄音版本的速度都不同,而且相去甚遠。
為了方便朋友們參考,我制作了一張表格,將節拍器上的速度術語做了整理,除了Animato(生氣勃勃的,有精神的)和Maestoso(莊嚴的,雄偉的)這兩個術語沒有類似“板”字的譯名,其余都收入在這份表格當中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