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林沖夜奔》是揚琴獨奏曲中有“標題”,有“戲劇情節”,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曲,該曲既涉及諸多難度較大的揚琴演奏技巧,又對演奏者的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筆者從音樂表現及技術要求兩方面對該曲的演奏要求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揚琴林沖夜奔音樂表現技術技巧
《林沖夜奔》是揚琴獨奏曲中有“標題”,并以“戲劇情節”為背景的,內容比較“具體”的樂曲,又是揚琴技術技巧應用比較全面的一首樂曲。《林沖夜奔》的故事出自小說《水滸傳》的第十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筆者試圖在此文中淺析其演奏要求及其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并求教于同行。
在傳統戲曲中,《林沖夜奔》講的是:林沖因為得罪權貴被陷害而含冤入獄,但權貴們還是不放過他,欲將他置之死地。于是設下陰謀詭計,在宣判充軍后派他去看守軍用草料場,打算夜里放火,即使不能把他燒死,也能以更重的罪名陷他于死地。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使林沖的忍讓達到了極限,他拋去幻想憤而反擊,殺死仇敵后連夜投奔梁山。
這一段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突出、戲劇性強,一直是各種戲曲、說唱表演藝術編選寫劇本的好材料,以此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不止一種,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只是其中之一。作者汲取昆曲和傳統戲曲音樂的音調和手法,恰當地應用了揚琴的多種技術技巧,寫成這一部帶打擊樂伴奏的揚琴獨奏作品。
樂曲結構基本上是按照故事情節來安排的,分為“引子”、“憤慨”、“夜奔”、“風雪”和“上山”五個部分。按照作者“起、乘、轉、合”的意圖(見《項祖華揚琴曲集》中對此曲的解說),“引子”應為“起”,“憤慨”為“承”,“夜奔、風雪”是“轉”,而“上山”為全曲之“合”。
這首樂曲的題材和音樂素材都充滿戲劇性,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戲曲風格,無論是樂曲的結構、旋法、句逗、“呼吸”都使人聯想到傳統戲曲的表演。樂曲的情感表達十分細致,對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要求很高,其中涉及揚琴的具體技術很多,重點的有“雙音琴竹”與“滑音指套”的使用;“滑抹”與“搖撥”技巧的運用,以及借風雪呼嘯的音響效果表達內心不平靜的快速半音音階的彈奏技巧等等。因為技巧多,在練習時學生特別容易沉溺于技術而忽視音樂的表現。實際上曲中涉及的所有的技術都是為情感的表達而設計的。
此外因為樂曲的特殊風格,不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音樂和表達方式,演奏時很容易摸不著頭腦,所以,演奏這首樂曲之前,最好能引導學生聽一些昆曲或京劇的音樂,觀摩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以獲得形象的聯想。
樂曲開始的“引子”,汲取了京劇打擊樂中以強烈的節奏變化和力度變化表達內在情緒的手法,一開始就把一個困頓英雄的形象突顯了出來。帶裝飾的低音使用“起鼓”那樣的節奏,一擊而起,留有余韻,并與定音鼓相呼應渲染出樂曲特定的氣氛。雙音琴竹的應用,由點擊到輪奏使音響更加豐滿,強勁有力地引發出音樂主題。這樣的音樂氣氛不是僅憑音量變化就能做到的,演奏時不妨想象一下戲曲中林沖出場的程式化表演,從內心感受出發,使擊弦的力度與彈性恰到好處,這里每一擊都要低沉渾厚,震撼人心。
在演奏“引子”時,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是表達情緒的關鍵。變化的依據是內心感情的驅使,如果只是按照某種力度標識去“執行”,只會得到僵化生硬的音響,高度戲劇化的音樂情緒會變得面目可憎。當然,這樣的演奏不是不需要技術,從技術上說大幅度快速力度變化的關鍵是發力點的不同,這里就用上了教學中指、腕、臂(包括大臂、小臂)和指腕、腕臂等相結合的發力方式,可以在演奏情緒要求的基礎上指明其不同之處。
演奏中“呼吸”的控制和應用是表達音樂情緒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強烈的情緒轉換時,如能把握得當是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引子部分的第一、第二拍,演奏時要有一種積郁很深,勢必噴發而又強行抑制的情緒,運用“屏息”使這兩拍之間略有停頓,再逐步進入高潮。在第6小節中,前4拍是爆發性的,第4拍上突然收住應用屏息拉長“呼吸”轉換情緒,待余音消失后,以輕柔的動作和極弱的力度,慢起,漸快漸強地彈奏下面的音型。這樣的技術處理可以較深刻地表現林沖英雄困頓的悲憤心理。
樂曲中有多處無限反復,那是借鑒的中國戲曲音樂旋法,有的“無限反復”實際上是在一個音的變化裝飾上做文章(如3至5小節),這樣的地方要學習京劇板鼓的表達方式,在速度和力度中尋找音樂表現的張力,刻畫林沖那種“叩天問地”的心情。
從第6小節開始,基本上是前面的音樂移高四度的重復,第一拍是在前面的情緒鋪墊中進入的,一進入速度就放慢,擲地有聲地奏出前面四個強和弦,至無限反復時才突然轉為弱奏。這是一個強烈的情緒轉折點,表現林沖內心悲憤交織的復雜心理:憤怒和無奈。音樂在不固定音型中三次降低音區,直至一聲低音鑼剎住,敘事的段落于此才正式拉開。
“憤慨”的慢板是一段抒情性的音樂,它和一般抒情段落的不同之處是:音樂描述著林沖身負不白之冤,英雄無用武之地,悲痛而又無奈的心情。演奏必須有古典的韻味,雖慢卻不能拖沓松散,輪奏的音色要凝重渾厚,保持穩定深沉的呼吸。反竹在高音區的模仿,要奏得纖細、遙遠,似乎心靈深處的痛苦縈繞不去。
轉到F調時,同樣的主題在新的調性中展現,在感情表達上似乎是在困惑中換了一個思路,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不同思緒的徘徊。演奏時兩個音樂線條要清晰,各自有不同的情緒和呼吸,在這段樂曲中出現了“摘音”,“摘音”是用左手大指、食指捏緊“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離琴碼三公分處撥奏這根弦,發出“锝”的清脆音響,這是戲曲中“板”的音響的模擬,這里用來表達思索和猶疑是很妥當的,有很強的表情性,演奏時要特別注意音色與情感的一致。
“夜奔”:這一段開始的滑撥,是在琴左邊“山口”外側非發音位置上的“刮奏”,是一種“效果音響”,但并不是無表現目的,它是音樂陳述中的一個轉折,演奏時切忌盲目“刮弦”,要順勢自然地在弦面“輕輕劃過”,(上滑時稍快,下滑時減慢)要有“寒風蕭蕭”的感受。借此轉換情緒進入下面的小快板。
進入“夜奔”,林沖已是義無反顧了,“小快板”的音樂主題,表達了這種堅定的信心,彈奏時應該略用臂力,演奏要有彈性有力度。這里的低音多半是“一拍一音”的穩定進行與“一拍兩音”的下行進行,和上面聲部相交錯,要把握住這種“你松我緊”的格局,奏得緊湊而肯定。
第92小節開始轉G調以后的樂段,是很有傳統戲曲味的音樂,短句子里有“銜尾”式的“領”與“合”,前面的落音就是后面的節奏重復音,看似簡單卻很有效果,加上戲曲打擊樂器的伴奏,微妙微俏地描繪出林沖連夜奔赴梁山的“場景”:決心已定,前途未卜,有幾分興奮,又有幾分忐忑,在這種規定情景下,速度的處理必須如譜面要求的那樣:弱起、慢起。隨著音樂的走勢越來越快,越來越強,每一小節的重音在“弱位”上,這個重音要順著音樂的進行加以強調,表達其興奮和不安的心情。
“夜奔”的第三個小段,這第一段的“再現”,用四連音的方式構成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效果,頓挫強烈的樂句要求有敏銳的節奏感,像京劇演員唱“垛板”那樣,把“半拍起”奏得干凈利落。樂句中的長音運用了揚琴特有的“襯音”技法,與打擊樂絲絲入扣的節奏相結合,風格濃郁情緒緊湊。
“風雪”是一個情景交融的樂段,簡短的主題樂句和大量的半音進行,表達了風雪交加的環境和人物內心的興奮緊張,力度變化復雜又要銜接自然,演奏上必須熟練自如,不能有半點模糊之處。
在這一樂段中(257小節),力度要從前面的強烈減至PP,減弱時要自然,只有這樣才能不留痕跡地進入下面的“搖撥”。如處理不好,搖撥就會顯得是一種孤立的單純“技巧”,在此,演奏者心中不能留下表現的“空白”,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瞬間,迅速帶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轉,用竹尾在高音碼左邊第一音位上搖撥設定的音,搖撥時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連續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緊湊、尖銳,力度與速度不斷加強加快,銜接著前面的風雪漫天的感覺,并把這種情緒推到高潮。在定音鼓進入時鼓聲的掩蓋下,演奏者迅速換上雙音琴竹準備進入第四段的演奏。在這樣技巧性很強的段落,更要注意樂曲的表現,一定要把技術的熟練應用和樂曲的表達緊緊地結合起來,要知道,沒有熟練的技術就談不上表現,而單純的技術是不會有音樂感染力的。
“上山”的音樂與第一段有直接關系,在音樂結構上屬于“再現”。音樂作品中的“再現”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是以嶄新的面目展示主題內涵的段落。雙音琴竹的音量、廣板的開闊加上打擊樂的氣勢,使得音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色彩。
全曲的尾聲也是在濃重的戲曲音樂色彩中進行的,要很好地感覺到打擊樂與自己演奏的結合,鏗鏘有力,收束在輝煌激情的高潮之中。
中國揚琴是一件正在發展和完善的樂器,與其他有深厚傳統和眾多演奏曲目的民族樂器相比,缺乏音樂美學方面的傳統與歷史資料,教學中容易忽視音樂表達方面的細致引導,這是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就以《林沖夜奔》的教學而言,大多數高年級的學生都能夠無技術負擔地演奏出來,但僅僅是就樂譜表面的要求來完成的,缺乏應有的感染力,一般的小型曲目更是如此了。
而任何一種樂器的演奏,都是音樂把“案頭之品”轉化為實際音響的二度創作,因此,任何樂器的演奏目的都是深刻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而不是技巧的堆
關鍵詞:揚琴林沖夜奔音樂表現技術技巧
《林沖夜奔》是揚琴獨奏曲中有“標題”,并以“戲劇情節”為背景的,內容比較“具體”的樂曲,又是揚琴技術技巧應用比較全面的一首樂曲。《林沖夜奔》的故事出自小說《水滸傳》的第十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筆者試圖在此文中淺析其演奏要求及其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并求教于同行。
在傳統戲曲中,《林沖夜奔》講的是:林沖因為得罪權貴被陷害而含冤入獄,但權貴們還是不放過他,欲將他置之死地。于是設下陰謀詭計,在宣判充軍后派他去看守軍用草料場,打算夜里放火,即使不能把他燒死,也能以更重的罪名陷他于死地。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使林沖的忍讓達到了極限,他拋去幻想憤而反擊,殺死仇敵后連夜投奔梁山。
這一段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突出、戲劇性強,一直是各種戲曲、說唱表演藝術編選寫劇本的好材料,以此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不止一種,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只是其中之一。作者汲取昆曲和傳統戲曲音樂的音調和手法,恰當地應用了揚琴的多種技術技巧,寫成這一部帶打擊樂伴奏的揚琴獨奏作品。
樂曲結構基本上是按照故事情節來安排的,分為“引子”、“憤慨”、“夜奔”、“風雪”和“上山”五個部分。按照作者“起、乘、轉、合”的意圖(見《項祖華揚琴曲集》中對此曲的解說),“引子”應為“起”,“憤慨”為“承”,“夜奔、風雪”是“轉”,而“上山”為全曲之“合”。
這首樂曲的題材和音樂素材都充滿戲劇性,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戲曲風格,無論是樂曲的結構、旋法、句逗、“呼吸”都使人聯想到傳統戲曲的表演。樂曲的情感表達十分細致,對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要求很高,其中涉及揚琴的具體技術很多,重點的有“雙音琴竹”與“滑音指套”的使用;“滑抹”與“搖撥”技巧的運用,以及借風雪呼嘯的音響效果表達內心不平靜的快速半音音階的彈奏技巧等等。因為技巧多,在練習時學生特別容易沉溺于技術而忽視音樂的表現。實際上曲中涉及的所有的技術都是為情感的表達而設計的。
此外因為樂曲的特殊風格,不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音樂和表達方式,演奏時很容易摸不著頭腦,所以,演奏這首樂曲之前,最好能引導學生聽一些昆曲或京劇的音樂,觀摩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以獲得形象的聯想。
樂曲開始的“引子”,汲取了京劇打擊樂中以強烈的節奏變化和力度變化表達內在情緒的手法,一開始就把一個困頓英雄的形象突顯了出來。帶裝飾的低音使用“起鼓”那樣的節奏,一擊而起,留有余韻,并與定音鼓相呼應渲染出樂曲特定的氣氛。雙音琴竹的應用,由點擊到輪奏使音響更加豐滿,強勁有力地引發出音樂主題。這樣的音樂氣氛不是僅憑音量變化就能做到的,演奏時不妨想象一下戲曲中林沖出場的程式化表演,從內心感受出發,使擊弦的力度與彈性恰到好處,這里每一擊都要低沉渾厚,震撼人心。
在演奏“引子”時,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是表達情緒的關鍵。變化的依據是內心感情的驅使,如果只是按照某種力度標識去“執行”,只會得到僵化生硬的音響,高度戲劇化的音樂情緒會變得面目可憎。當然,這樣的演奏不是不需要技術,從技術上說大幅度快速力度變化的關鍵是發力點的不同,這里就用上了教學中指、腕、臂(包括大臂、小臂)和指腕、腕臂等相結合的發力方式,可以在演奏情緒要求的基礎上指明其不同之處。
演奏中“呼吸”的控制和應用是表達音樂情緒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強烈的情緒轉換時,如能把握得當是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引子部分的第一、第二拍,演奏時要有一種積郁很深,勢必噴發而又強行抑制的情緒,運用“屏息”使這兩拍之間略有停頓,再逐步進入高潮。在第6小節中,前4拍是爆發性的,第4拍上突然收住應用屏息拉長“呼吸”轉換情緒,待余音消失后,以輕柔的動作和極弱的力度,慢起,漸快漸強地彈奏下面的音型。這樣的技術處理可以較深刻地表現林沖英雄困頓的悲憤心理。
樂曲中有多處無限反復,那是借鑒的中國戲曲音樂旋法,有的“無限反復”實際上是在一個音的變化裝飾上做文章(如3至5小節),這樣的地方要學習京劇板鼓的表達方式,在速度和力度中尋找音樂表現的張力,刻畫林沖那種“叩天問地”的心情。
從第6小節開始,基本上是前面的音樂移高四度的重復,第一拍是在前面的情緒鋪墊中進入的,一進入速度就放慢,擲地有聲地奏出前面四個強和弦,至無限反復時才突然轉為弱奏。這是一個強烈的情緒轉折點,表現林沖內心悲憤交織的復雜心理:憤怒和無奈。音樂在不固定音型中三次降低音區,直至一聲低音鑼剎住,敘事的段落于此才正式拉開。
“憤慨”的慢板是一段抒情性的音樂,它和一般抒情段落的不同之處是:音樂描述著林沖身負不白之冤,英雄無用武之地,悲痛而又無奈的心情。演奏必須有古典的韻味,雖慢卻不能拖沓松散,輪奏的音色要凝重渾厚,保持穩定深沉的呼吸。反竹在高音區的模仿,要奏得纖細、遙遠,似乎心靈深處的痛苦縈繞不去。
轉到F調時,同樣的主題在新的調性中展現,在感情表達上似乎是在困惑中換了一個思路,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不同思緒的徘徊。演奏時兩個音樂線條要清晰,各自有不同的情緒和呼吸,在這段樂曲中出現了“摘音”,“摘音”是用左手大指、食指捏緊“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離琴碼三公分處撥奏這根弦,發出“锝”的清脆音響,這是戲曲中“板”的音響的模擬,這里用來表達思索和猶疑是很妥當的,有很強的表情性,演奏時要特別注意音色與情感的一致。
“夜奔”:這一段開始的滑撥,是在琴左邊“山口”外側非發音位置上的“刮奏”,是一種“效果音響”,但并不是無表現目的,它是音樂陳述中的一個轉折,演奏時切忌盲目“刮弦”,要順勢自然地在弦面“輕輕劃過”,(上滑時稍快,下滑時減慢)要有“寒風蕭蕭”的感受。借此轉換情緒進入下面的小快板。
進入“夜奔”,林沖已是義無反顧了,“小快板”的音樂主題,表達了這種堅定的信心,彈奏時應該略用臂力,演奏要有彈性有力度。這里的低音多半是“一拍一音”的穩定進行與“一拍兩音”的下行進行,和上面聲部相交錯,要把握住這種“你松我緊”的格局,奏得緊湊而肯定。
第92小節開始轉G調以后的樂段,是很有傳統戲曲味的音樂,短句子里有“銜尾”式的“領”與“合”,前面的落音就是后面的節奏重復音,看似簡單卻很有效果,加上戲曲打擊樂器的伴奏,微妙微俏地描繪出林沖連夜奔赴梁山的“場景”:決心已定,前途未卜,有幾分興奮,又有幾分忐忑,在這種規定情景下,速度的處理必須如譜面要求的那樣:弱起、慢起。隨著音樂的走勢越來越快,越來越強,每一小節的重音在“弱位”上,這個重音要順著音樂的進行加以強調,表達其興奮和不安的心情。
“夜奔”的第三個小段,這第一段的“再現”,用四連音的方式構成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效果,頓挫強烈的樂句要求有敏銳的節奏感,像京劇演員唱“垛板”那樣,把“半拍起”奏得干凈利落。樂句中的長音運用了揚琴特有的“襯音”技法,與打擊樂絲絲入扣的節奏相結合,風格濃郁情緒緊湊。
“風雪”是一個情景交融的樂段,簡短的主題樂句和大量的半音進行,表達了風雪交加的環境和人物內心的興奮緊張,力度變化復雜又要銜接自然,演奏上必須熟練自如,不能有半點模糊之處。
在這一樂段中(257小節),力度要從前面的強烈減至PP,減弱時要自然,只有這樣才能不留痕跡地進入下面的“搖撥”。如處理不好,搖撥就會顯得是一種孤立的單純“技巧”,在此,演奏者心中不能留下表現的“空白”,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瞬間,迅速帶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轉,用竹尾在高音碼左邊第一音位上搖撥設定的音,搖撥時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連續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緊湊、尖銳,力度與速度不斷加強加快,銜接著前面的風雪漫天的感覺,并把這種情緒推到高潮。在定音鼓進入時鼓聲的掩蓋下,演奏者迅速換上雙音琴竹準備進入第四段的演奏。在這樣技巧性很強的段落,更要注意樂曲的表現,一定要把技術的熟練應用和樂曲的表達緊緊地結合起來,要知道,沒有熟練的技術就談不上表現,而單純的技術是不會有音樂感染力的。
“上山”的音樂與第一段有直接關系,在音樂結構上屬于“再現”。音樂作品中的“再現”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是以嶄新的面目展示主題內涵的段落。雙音琴竹的音量、廣板的開闊加上打擊樂的氣勢,使得音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色彩。
全曲的尾聲也是在濃重的戲曲音樂色彩中進行的,要很好地感覺到打擊樂與自己演奏的結合,鏗鏘有力,收束在輝煌激情的高潮之中。
中國揚琴是一件正在發展和完善的樂器,與其他有深厚傳統和眾多演奏曲目的民族樂器相比,缺乏音樂美學方面的傳統與歷史資料,教學中容易忽視音樂表達方面的細致引導,這是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就以《林沖夜奔》的教學而言,大多數高年級的學生都能夠無技術負擔地演奏出來,但僅僅是就樂譜表面的要求來完成的,缺乏應有的感染力,一般的小型曲目更是如此了。
而任何一種樂器的演奏,都是音樂把“案頭之品”轉化為實際音響的二度創作,因此,任何樂器的演奏目的都是深刻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而不是技巧的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