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小學生學習樂器的熱潮勢頭不減。學琴的孩子多了,怎樣引導他們掌握樂器,理解樂曲和體現演奏表情,是指導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認真思考、研究和實踐的緊迫工作。本文想就此談談學生演奏表情方面的一些問題。
一、明確什么是演奏的表情?
簡單地說,學生演奏樂器時,用琴聲向觀眾傳遞樂曲的情緒,根據需要有時還結合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更生動地表現這個情緒。而現在學生在演奏時的表情往往與樂曲情感不符,比較突出的現象有:
1、“獨奏”的學生走上舞臺,從演奏一開始左右搖擺身體,一直搖到曲終方止,讓人看了既吃力,又不舒服。
2、擔任“齊奏”節目的學生目光呆滯,毫無表情,或一律強顏歡笑,從開始笑到結束。
3、問學生:“你拉的曲子是表現什么的?”答:“我也不知道,老師沒有說過。”
這些現象很普遍,在任何演出中都可以略見一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表情未能受到正確指導。正確的“表情”應該是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它將樂曲的內容通過藝術加工,更形象、生動地傳遞給觀眾,以達到發人深思、催人情動的實際效果,并具有育人作用。
二、了解音樂的特性
1、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既看不見,也摸不到的聽覺藝術。是靠樂音,有時也包括噪音來表現的;主要是靠人的耳朵(聽覺)來辨別聲音的各種變化而產生一種聯想,并從中體會到一種美感。例如:當我們聽到劉三姐唱的“山歌”時,就會自然地聯想到桂林秀麗的山水,以及在漓江上劉三姐與秀才“對歌”時的情景。
2、理解音樂元素的意義
作曲家創作樂曲,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要素。通過音樂語言表達安祥或洋溢、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例如:
(1)節拍。3/4拍的“崩、嚓、嚓,崩、嚓、嚓”音樂一響。在人們頭腦里立刻會出現圓舞曲的場景。
(2)音色。用笙吹奏一段旋律,會把人的思想帶進苗家的山寨。在舞臺上用兩把二胡進行重奏表演,如同一對小姐妹在表演二重唱。
3、演奏的模擬法
在樂器演奏中,采用模擬的手法表現各種流派的唱腔以及鳥獸鳴叫等,是表現樂曲內容和情緒的一種重要手段。
(1)利用弓法、指法和力度變化模擬
顧伯年先生演奏的單弦,極似人聲,他利用不同的弓法、指法和力度的變化能逼真地模擬戲曲中各種人物的唱腔、對話、道白、痛哭、笑聲等,還能模擬一些禽獸的鳴叫,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其藝術功力具有很深造詣。
(2)用軟弓京胡模擬
王瑞峰的軟弓京胡,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推、拉、勾、壓、撐、顫等演奏技巧。他鉆研出了用小指顫抖外弦,可發出猶如琵琶演奏的聲音,又有竹笛打音那樣的清晰明亮,擅長于表達抒情、優美華麗的旋律,特別是模仿鳥叫、蟬鳴,聲音逼真動聽;用大拇指、中指捏住弓毛,加上無名指向里勾,可發出類似嗩吶的嘹亮音響。他在左手按弦時加上銅指套,使出音柔美,聲音飽滿結實,其軟弓京胡極富表現力。
(3)用打擊樂器模擬
安志順創作的打擊樂合奏曲《鴨子拌嘴》發揮民間打擊樂器的性能,運用各種打擊樂器的不同敲擊方法,以及音色、音量和力度變化對比,生動地描繪了鴨子拌嘴的情景。樂曲一開始,由鈸獨奏以模擬鴨子引頸鳴叫,剎時把聽眾引到可愛的鴨群中間。接著,由兩個不同音高的木魚和云鑼敲打輕快而均勻的節奏,那“各的各的”的詼諧木魚聲和“叮咚”作響的清脆云鑼聲,勾勒出一副鴨子蹣跚而行的畫面。樂曲中各種打擊樂器的交相奏鳴,大小鈸的對奏,生動地描繪了鴨子浮游水中,相互追逐嬉戲,不時發出“嘎嗄”的歡呼聲的情態。打擊樂的模擬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演奏的肢體語言
人的身體可以用各種動作或姿態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因此,人們就把這種動作看作一種語言――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舞蹈、啞劇、話劇、戲曲等藝術種類中極其重要的表演手段。對樂器演奏來說,在獨奏、齊奏、小合奏等形式中,運用肢體語言來加強和突出樂曲的表現,能起到傳神、感人的作用。
(1)捉蟬情節妙趣橫生
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將口技《捉蟬》一段情節結合進來,使作品妙趣橫生。樹干上有一只蟬在大聲鳴叫(嗩吶模仿),悄悄走上前去,猛一拍抓在手中,蟬一開始還拼命掙扎,漸漸地沒有聲音了,用手輕輕地敲打它,它也不動,慢慢松開手想看個究竟,蟬是否死了?突然,蟬掀起翅膀飛向天空,一下就逃得無影無蹤(嗩吶模擬蟬逃跑聲),觀眾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2)賽馬情景栩栩如生
二胡齊奏《賽馬》,由十幾名演奏員身穿統一蒙古族服裝,坐成一長排,在木魚、鈴鼓的敲擊聲中,所有二胡的弓法、指法突出一個齊字,她們一齊仰頭、一齊側身、一齊舉手、一齊跺腳,做得那么神氣、優美,猶如矯健的騎手。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就象無數駿馬在草原上你追我趕,劇烈奔跑,將熱烈歡騰的賽馬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3)用手指敲擊表現馬車遠去
琵琶獨奏《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在樂曲的結尾處,運用右手三個手指在琵琶面板上敲擊……節奏表現馬蹄奔跑聲;演奏員隨著由響變輕的馬蹄聲,眼睛從舞臺的左面慢慢移向右面,并向遠眺望,好似一輛滿載貨物的馬車在公路上越跑越遠,最后消逝在遠方。
三、教琴勿忘教表情
1、掌握正確表情的基本方法
學生初學琴時,教師往往對他們的姿勢(坐勢、手勢)、音準都能嚴格把關,認真指導,尤其對重要的演奏技法更是深入淺出地耐心講解。而有些教師卻把“表情”的要求給忽視了,這是不應該的。
教學生彈琴時,就要想到情緒。琴聲彈得響些或輕些,可以假設,響是表示一個人在大聲說話,輕是表示一個人小聲說話,還可以同時啟發他們,當一個人開心時面孔應該怎樣笑?和朋友說悄悄話怕別人聽到又怎么表現?這時把力度的幾種表現和標記告訴他們,并讓他們認識、記住。在下一節課,選擇一首《搖籃曲》教他們演奏時,學生會看著譜上的標記,臉上現出溫柔、甜美的笑容,琴聲也變得輕柔而優美。隨著教學進度,再把速度、節奏、節拍、旋律等元素在音樂表現中的意義進行講解、示范、演練。學生掌握了上述知識就能主動發揮潛在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演奏的表現力。
2、臺風自然大方,富有美感
已故的劉明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板胡演奏家、民族弓弦樂器表演藝術家。他具有全面嫻熟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演奏講究音質和音色的美。他認為“音樂是美的藝術,發音美才能加深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掌握精良的技巧,是為了奏出美妙動聽的聲音來”。劉先生的演出臺風,自然大方,富有美感。他反對那種脫離內容而一味追求外在動作的浮華表演,也反對在舞臺上呆板、毫無生氣地演奏。
3、形體、表情和氣息都表現出和諧的韻律
“樂曲驚四坐,演奏動人心”。一場古箏獨奏音樂會,充分展示了演奏家朱小萌嫻熟的技巧、可貴的激情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她在演奏時善于開掘樂曲的內涵,并把它展現得相當完美,因而極富藝術感染力。她不只是用手撥動琴弦,而是整個形體、表情和氣息都表現出和諧的韻律。箏協奏曲《感天動地竇娥冤》,是一首戲劇性強、感情激越的民樂曲。朱小萌演奏時,運用了大幅度搖指、揉滑手法,聲腔模擬更是如泣如訴,聲聲幽咽催人淚下。她用類似“緊打慢唱”的手法,渲染風雪交加、竇娥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這一曲目把整臺音樂會推向了高潮。
4、傾心演奏,行腔轉韻,惟妙惟肖
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長達半個多小時,傾心的演奏,使人如見她屹立在巍巍的長城,將中華民族數千年悲壯歷史的這一象征,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聽眾面前。一曲演畢,雷鳴般的掌聲竟使這位名家無法退場。她又演奏了一首京劇《珠簾寨》,巧妙地用二胡模擬人聲唱腔,把西皮的行腔轉韻,拉得惟妙惟肖,令聽眾大開“耳”界,叫好聲又排山倒海地涌出。
5、音樂從心中流淌出來
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演奏的《霸王卸甲》,以鮮明的結構感及主體情感的注入而令人嘆服,使久已熟悉的樂曲充滿了新意。演奏古典樂曲歷來采取兩種態度,一是著意于固有風貌的再現,比較客觀冷靜;一是注重自我,長于表達個人的理解與感受,較為主觀熱情。前者發人深思,后者催人情動。吳玉霞取了第二種做法,她在演奏中,首先將對樂曲的理解化為個人感受,然后通過細膩的演奏把這種自我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使人感到清新,富于個性。吳玉霞具有敏銳的音樂感受力,手指在琵琶上輪、絞、掃、拂,音樂卻是從心中流淌出來,她演奏的《霸王卸甲》聲情并茂,催人淚下,深深打動了聽眾的心。
綜上所述,筆者不揣冒昧談了一些關于“表情”的含義、經驗和學習方法,意圖使學琴的學生能夠以表情為出發點和歸宿用心學習,認真鉆研,刻苦練琴;也求教于同行,以期通過共同努力,讓鮮艷奪目的藝術花朵盛開在中小學生的舞臺上。
一、明確什么是演奏的表情?
簡單地說,學生演奏樂器時,用琴聲向觀眾傳遞樂曲的情緒,根據需要有時還結合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更生動地表現這個情緒。而現在學生在演奏時的表情往往與樂曲情感不符,比較突出的現象有:
1、“獨奏”的學生走上舞臺,從演奏一開始左右搖擺身體,一直搖到曲終方止,讓人看了既吃力,又不舒服。
2、擔任“齊奏”節目的學生目光呆滯,毫無表情,或一律強顏歡笑,從開始笑到結束。
3、問學生:“你拉的曲子是表現什么的?”答:“我也不知道,老師沒有說過。”
這些現象很普遍,在任何演出中都可以略見一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表情未能受到正確指導。正確的“表情”應該是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它將樂曲的內容通過藝術加工,更形象、生動地傳遞給觀眾,以達到發人深思、催人情動的實際效果,并具有育人作用。
二、了解音樂的特性
1、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既看不見,也摸不到的聽覺藝術。是靠樂音,有時也包括噪音來表現的;主要是靠人的耳朵(聽覺)來辨別聲音的各種變化而產生一種聯想,并從中體會到一種美感。例如:當我們聽到劉三姐唱的“山歌”時,就會自然地聯想到桂林秀麗的山水,以及在漓江上劉三姐與秀才“對歌”時的情景。
2、理解音樂元素的意義
作曲家創作樂曲,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要素。通過音樂語言表達安祥或洋溢、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例如:
(1)節拍。3/4拍的“崩、嚓、嚓,崩、嚓、嚓”音樂一響。在人們頭腦里立刻會出現圓舞曲的場景。
(2)音色。用笙吹奏一段旋律,會把人的思想帶進苗家的山寨。在舞臺上用兩把二胡進行重奏表演,如同一對小姐妹在表演二重唱。
3、演奏的模擬法
在樂器演奏中,采用模擬的手法表現各種流派的唱腔以及鳥獸鳴叫等,是表現樂曲內容和情緒的一種重要手段。
(1)利用弓法、指法和力度變化模擬
顧伯年先生演奏的單弦,極似人聲,他利用不同的弓法、指法和力度的變化能逼真地模擬戲曲中各種人物的唱腔、對話、道白、痛哭、笑聲等,還能模擬一些禽獸的鳴叫,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其藝術功力具有很深造詣。
(2)用軟弓京胡模擬
王瑞峰的軟弓京胡,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推、拉、勾、壓、撐、顫等演奏技巧。他鉆研出了用小指顫抖外弦,可發出猶如琵琶演奏的聲音,又有竹笛打音那樣的清晰明亮,擅長于表達抒情、優美華麗的旋律,特別是模仿鳥叫、蟬鳴,聲音逼真動聽;用大拇指、中指捏住弓毛,加上無名指向里勾,可發出類似嗩吶的嘹亮音響。他在左手按弦時加上銅指套,使出音柔美,聲音飽滿結實,其軟弓京胡極富表現力。
(3)用打擊樂器模擬
安志順創作的打擊樂合奏曲《鴨子拌嘴》發揮民間打擊樂器的性能,運用各種打擊樂器的不同敲擊方法,以及音色、音量和力度變化對比,生動地描繪了鴨子拌嘴的情景。樂曲一開始,由鈸獨奏以模擬鴨子引頸鳴叫,剎時把聽眾引到可愛的鴨群中間。接著,由兩個不同音高的木魚和云鑼敲打輕快而均勻的節奏,那“各的各的”的詼諧木魚聲和“叮咚”作響的清脆云鑼聲,勾勒出一副鴨子蹣跚而行的畫面。樂曲中各種打擊樂器的交相奏鳴,大小鈸的對奏,生動地描繪了鴨子浮游水中,相互追逐嬉戲,不時發出“嘎嗄”的歡呼聲的情態。打擊樂的模擬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演奏的肢體語言
人的身體可以用各種動作或姿態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因此,人們就把這種動作看作一種語言――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舞蹈、啞劇、話劇、戲曲等藝術種類中極其重要的表演手段。對樂器演奏來說,在獨奏、齊奏、小合奏等形式中,運用肢體語言來加強和突出樂曲的表現,能起到傳神、感人的作用。
(1)捉蟬情節妙趣橫生
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將口技《捉蟬》一段情節結合進來,使作品妙趣橫生。樹干上有一只蟬在大聲鳴叫(嗩吶模仿),悄悄走上前去,猛一拍抓在手中,蟬一開始還拼命掙扎,漸漸地沒有聲音了,用手輕輕地敲打它,它也不動,慢慢松開手想看個究竟,蟬是否死了?突然,蟬掀起翅膀飛向天空,一下就逃得無影無蹤(嗩吶模擬蟬逃跑聲),觀眾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2)賽馬情景栩栩如生
二胡齊奏《賽馬》,由十幾名演奏員身穿統一蒙古族服裝,坐成一長排,在木魚、鈴鼓的敲擊聲中,所有二胡的弓法、指法突出一個齊字,她們一齊仰頭、一齊側身、一齊舉手、一齊跺腳,做得那么神氣、優美,猶如矯健的騎手。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就象無數駿馬在草原上你追我趕,劇烈奔跑,將熱烈歡騰的賽馬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3)用手指敲擊表現馬車遠去
琵琶獨奏《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在樂曲的結尾處,運用右手三個手指在琵琶面板上敲擊……節奏表現馬蹄奔跑聲;演奏員隨著由響變輕的馬蹄聲,眼睛從舞臺的左面慢慢移向右面,并向遠眺望,好似一輛滿載貨物的馬車在公路上越跑越遠,最后消逝在遠方。
三、教琴勿忘教表情
1、掌握正確表情的基本方法
學生初學琴時,教師往往對他們的姿勢(坐勢、手勢)、音準都能嚴格把關,認真指導,尤其對重要的演奏技法更是深入淺出地耐心講解。而有些教師卻把“表情”的要求給忽視了,這是不應該的。
教學生彈琴時,就要想到情緒。琴聲彈得響些或輕些,可以假設,響是表示一個人在大聲說話,輕是表示一個人小聲說話,還可以同時啟發他們,當一個人開心時面孔應該怎樣笑?和朋友說悄悄話怕別人聽到又怎么表現?這時把力度的幾種表現和標記告訴他們,并讓他們認識、記住。在下一節課,選擇一首《搖籃曲》教他們演奏時,學生會看著譜上的標記,臉上現出溫柔、甜美的笑容,琴聲也變得輕柔而優美。隨著教學進度,再把速度、節奏、節拍、旋律等元素在音樂表現中的意義進行講解、示范、演練。學生掌握了上述知識就能主動發揮潛在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演奏的表現力。
2、臺風自然大方,富有美感
已故的劉明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板胡演奏家、民族弓弦樂器表演藝術家。他具有全面嫻熟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演奏講究音質和音色的美。他認為“音樂是美的藝術,發音美才能加深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掌握精良的技巧,是為了奏出美妙動聽的聲音來”。劉先生的演出臺風,自然大方,富有美感。他反對那種脫離內容而一味追求外在動作的浮華表演,也反對在舞臺上呆板、毫無生氣地演奏。
3、形體、表情和氣息都表現出和諧的韻律
“樂曲驚四坐,演奏動人心”。一場古箏獨奏音樂會,充分展示了演奏家朱小萌嫻熟的技巧、可貴的激情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她在演奏時善于開掘樂曲的內涵,并把它展現得相當完美,因而極富藝術感染力。她不只是用手撥動琴弦,而是整個形體、表情和氣息都表現出和諧的韻律。箏協奏曲《感天動地竇娥冤》,是一首戲劇性強、感情激越的民樂曲。朱小萌演奏時,運用了大幅度搖指、揉滑手法,聲腔模擬更是如泣如訴,聲聲幽咽催人淚下。她用類似“緊打慢唱”的手法,渲染風雪交加、竇娥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這一曲目把整臺音樂會推向了高潮。
4、傾心演奏,行腔轉韻,惟妙惟肖
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長達半個多小時,傾心的演奏,使人如見她屹立在巍巍的長城,將中華民族數千年悲壯歷史的這一象征,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聽眾面前。一曲演畢,雷鳴般的掌聲竟使這位名家無法退場。她又演奏了一首京劇《珠簾寨》,巧妙地用二胡模擬人聲唱腔,把西皮的行腔轉韻,拉得惟妙惟肖,令聽眾大開“耳”界,叫好聲又排山倒海地涌出。
5、音樂從心中流淌出來
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演奏的《霸王卸甲》,以鮮明的結構感及主體情感的注入而令人嘆服,使久已熟悉的樂曲充滿了新意。演奏古典樂曲歷來采取兩種態度,一是著意于固有風貌的再現,比較客觀冷靜;一是注重自我,長于表達個人的理解與感受,較為主觀熱情。前者發人深思,后者催人情動。吳玉霞取了第二種做法,她在演奏中,首先將對樂曲的理解化為個人感受,然后通過細膩的演奏把這種自我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使人感到清新,富于個性。吳玉霞具有敏銳的音樂感受力,手指在琵琶上輪、絞、掃、拂,音樂卻是從心中流淌出來,她演奏的《霸王卸甲》聲情并茂,催人淚下,深深打動了聽眾的心。
綜上所述,筆者不揣冒昧談了一些關于“表情”的含義、經驗和學習方法,意圖使學琴的學生能夠以表情為出發點和歸宿用心學習,認真鉆研,刻苦練琴;也求教于同行,以期通過共同努力,讓鮮艷奪目的藝術花朵盛開在中小學生的舞臺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