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作于1878年,現在幾乎成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門德爾松的e小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并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而它當初的命運也和《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樣,柴可夫斯基寫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后,把它題辭獻給當時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奧爾,可是奧爾卻認為這一作品在技術上有許多困難,不適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聲太古怪,效果難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絕演奏。1881年維也納“知音樂隊”也認為它配器太笨重,和獨奏小提琴不相稱,因此預演之后就拒絕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魯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將協奏曲個別地方稍加改動,于同年12月4日由維也納“知音樂隊”協奏演出。
這第一場演出,博得了熱烈的掌聲,也引來了倒彩。維也納某些批評家攻擊道:“整個作品是不對稱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無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毆打、怪叫。”某批評家說:“從有些圖畫中可以看到臭味,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后,也有可以聽到臭味的音樂作品?!倍嗝垂终Q的批評,多么惡毒的攻擊!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獻給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魯德斯基。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樂章
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
第三樂章
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回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于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以上轉自新浪Blog李指穎的博客)
更多: